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新生代以来,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楔入,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显著的构造变形[2][3]。红河断裂带作为川滇块体的西部边界,不仅分隔印支块体与华南块体[4],还因青藏高原物质向东侧挤出,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深部构造带[5][6][7]。红河断裂带的地质构造及地壳变形具有由北向南的分段特征[8],其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石侵蚀程度相呼应[9]。
红河断裂带是中国最长的走滑断裂带之一,全长约1,000公里,斜贯云南西部和南部,整体呈北窄南宽的形态[1]。断裂带从洱源延伸至越南北部湾,被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为洱源—弥渡,中段为弥渡—大斗门,南段为大斗门—河口)[8]。
中-晚二叠纪时期,红河断裂带可能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活动提供了通道[9];而在古近纪,断裂带经历了多次左旋走滑运动,随着青藏高原的东向挤出,吸收了大量地壳缩短量[10][11]。到了新近纪,红河断裂带从左旋走滑转变为右旋走滑运动[12]。第四纪以来,断裂带以右旋走滑兼具伸展运动为特征,其中中段呈现显著的逆冲运动[6][13]。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东侧地壳厚度可达约50公里,而西侧则仅为30公里左右[1]。红河断裂带北段的泊松比值较高,可能与地幔物质底侵有关[14][15];而南段的泊松比相对较低,表明以长英质为主的地壳成分更容易发生部分熔融[16]。大地电磁资料显示,北段存在高电导率体,表明该区域的地壳结构可能受到上地幔影响[17][18][19]。
红河断裂带属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南段,地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分布不均匀性[1]。北段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2次7级以上大震;而中段几乎无震,南段的地震活动则集中在东侧的石屏—建水断裂上[20][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