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童年失忆症,也称为婴儿经验失忆,指的是成年人无法提取2到4岁之前的情景性记忆(对情景或事件的记忆),以及随着时间流逝,成年人对10岁之前的记忆可能会比想象中还差。[1]一些人认为,认知自我的发展也会对早期记忆的编码和储存产生影响[2]。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从一岁起就能记住事件,但随著年龄的增长,这些记忆可能会衰退[3][4][5]。大多数心理学家对童年期遗忘消退的定义有所不同。一些人将其定义为可以提取最初记忆的年龄,通常是三至四岁,但是也可以落在2至8岁不等[6][7][8]。
考虑童年失忆症的情况时,幼儿期记忆在编码、储存和提取上的变化都相当重要[9]。
心理学家卡罗琳·迈尔斯在1893年《美国心理学杂志》的文章《个体心理学研究》中,首次报告了童年失忆症[10]。五年后,亨利发表了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的最早回忆发生在两岁到四岁之间[11]。1904年,斯坦利·霍尔在他的着作《青春期: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中指出了这一现象[12]。191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童年失忆症中相当着名及具争议的描述和解释。他利用精神分析理论,假定早期生活事件受到不恰当的性本能压制。他断言,童年失忆或婴儿失忆是他的成年患者呈现“歇斯底里失忆症”或压抑记忆的前兆[13]。弗洛伊德要求病人回想他们的最早记忆,发现他们难以记住6至8岁之前的事件。弗洛伊德创造了“婴儿经验失忆”或“童年失忆症”这一术语,并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讨论了这个现象[14]。1972年,坎贝尔和斯皮尔在《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童年失忆症的开创性综述,以人类及动物模型的神经学和行为学观点概述了童年失忆症的研究。
记忆提取的方法会影响回忆内容[15]。具体而言,无论是提示个人去回想特定事件,或给出更笼统的参考,还是要求他回忆任何可能的记忆,线索方法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许多研究使用线索回忆来提取记忆[15]。在这些研究的基本形式中,实验者会给参与者一个单字,参与者则以他们觉得相关的最初记忆来回应。这种方法一般估计消退的年龄在三至五岁左右,但也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线索回忆的方法存在一些异议,因为每个单字线索都记录著一个记忆,所以很难知道这个记忆是否是他们最初的记忆,还是第一个想到的记忆,如果没有要求参与者记录与线索相关的最早记忆,这样可能会造成问题。如果实验者要求参与者特别使用童年记忆或与线索相关的最早记忆,则年龄估计会落在2至8岁[11][16][17]。即使采用这种方法,线索回忆也只适用于,参与者将该单字引入词汇量的几个月后所形成的记忆[18]。Bauer和Larkina(2013)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了线索回忆,要求儿童和成年人陈述与该词相关的个人记忆,然后陈述其最早发生的时间。研究人员发现年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提示或线索,对于儿童及成人,最早提取的记忆则大约在三岁[19]。
自由回忆指的是记忆心理学研究中的特定范式,参与者在特定试验中研究项目清单,接著提示参与者,以任何顺序回忆这些项目。关于童年失忆症,自由回忆是实验者向个人询问其最早记忆的过程,并允许参与者自由回应。当以线索回忆的方法指示人们回想最早记忆时,其结果与自由回忆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人们认为自由回忆有一个主要的好处,即每个问题都获得了回答,这可以反过来引出早期记忆[11]。
在竭尽式回忆的方法中,参与者被要求记录他们在特定年龄之前能够触接的所有记忆,这种方法和自由回忆一样,依赖于参与者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回忆。比起其他方法,竭尽式回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从幼儿期幸存下来的记忆量。然而,对于经常要花很多时间来回忆童年事件的受试者来说,这可能是一项艰钜的任务[11]。在词汇线索、访谈、重点回忆和竭尽式回忆之间并未发现明显的差异[20]。
一个人所能想起的幼儿期记忆量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与事件相关的情绪、记住事件时的儿童年龄,以及被要求回想早期事件时的年龄[5]。尽管人们认为无法提取记忆意味著他们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是“可用性”和“可触接性”是有所区别的。“可用性”是指记忆完好无损且位于记忆储存中。“可触接性”则取决于能不能在那一刻回忆起记忆。因此,线索可能会影响任何给定时间的可触接记忆,即使可能存在更多不可触接的可用记忆[11]。其他一些研究表明,人们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3或4岁。在Usher和Neisser的报告中提到,如果在2岁发生了像是弟妹诞生和住院治疗的事件,就能够轻易记住。但是,这些在他们的研究中获得的零碎记忆,可能不代表就是真实的情节记忆。而另一种假设是,这些表面记忆来自有根据的猜测、对一般应该是什么有所了解,或是在2岁以后所获得的外部资讯[21]。
根据韦斯特和鲍尔的一项研究表明,早期记忆的情绪内容比后来的记忆还要少,并且个人意义、独特性或强烈感也较薄弱,早期记忆在视角上似乎也没有太大的不同[11][22][23]。然而,某些生活事件确实会导致更清晰和更早的记忆。从幼儿时期开始,成年人就更容易记住个人而非公开的事件记忆。这意味着一个人会记得养了一只狗,而不会记住哈利彗星的外观。心理学家对成年人所拥有最早记忆的年龄有所争论,迄今为止,估计的年龄范围约为2岁到6-8岁[11]。一些研究表明,童年失忆症的消退(可回忆的最早年龄)是发生在2岁时住院和兄弟姐妹出生的事件,还有3岁时家人死亡或家庭变故。因此,有些可提取的童年记忆,其时间点比上述研究所表明的年龄还更早[24]。
一些研究表明,直到4岁左右,儿童才能形成情境丰富的记忆。虽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但幼儿期的情节记忆相对缺乏的原因可能与前额叶皮层的成熟程度有关[25]。此外,成年人可以触接3岁左右的片段记忆(没有情境的孤立时刻,通常被记为图像、行为或情绪),而通常可以回忆略晚的事件记忆[11][16][26],这个结果与显示个人回忆和已知事件之间差异的研究类似。大约在4.7岁时,已知的记忆会变成更加个人的记忆。
比起成年人所能回忆到的年龄,儿童能够在更早之前就形成记忆。而编码和储存处理效率的差别,使得年长的儿童可以回忆更多[27],而年幼的儿童也有很强的记忆力,婴儿可以记住动作序列、用来产生序列的物体、动作展开的顺序,这表明婴儿拥有自传体记忆必需的前兆[10]。儿童对两岁之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有50%的准确率[4],成年人则几乎记不住两岁之前所发生的事。到两岁时,孩子们可以在几周后提取记忆,这表明这些记忆可能变得相对持久,同时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在这么小的时候就有了记忆[3][10]。孩子们也表现出非语言记忆能力,这些能力发生在他们掌握词汇之前,而成年人却没有[18][28][29]。诸如此类的发现促使人们开始研究“何时”以及“为何”会丧失这些以前可触接的记忆。
一些人认为,随著孩子年龄增长,他们会失去回忆“语言前记忆”的能力。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在发展了语言技能之后,没有经过语言编码的记忆就会在大脑中丢失[30]。这一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的早期记忆是碎片化的,这是因为非语言部分丢失了[31]。然而,相反的发现表明,小学年龄的儿童对事件记忆的精确细节比他们在小时候报告的还要多,而且6-9岁的儿童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言语记忆[32]。然而,对动物模型的研究似乎表明,童年失忆症的成因不仅仅是因为语言发展,或是因为任何其他人类的官能。
一直要到儿童年龄达到两位数时,这种儿童想起早年记忆的增强能力才开始消失。到11岁时,在童年记忆方面,儿童表现出与年轻成人相当的遗忘程度[31]。这可能表明,在青少年大脑的某些方面或神经生物学过程促进了童年失忆症的发展历程。
婴儿经验失忆的现象并非人类特有的。这项研究最初是在老鼠模型中进行,发现年轻老鼠比老年老鼠更快地忘记对电击配对隔间的条件回避反应。这些研究结果也复制到许多具有不同学习范式的相异物种中[33]。我们不宜低估动物模型研究的重要性,因为这些研究已经告知了关于童年失忆症在神经生物学的调查结果,而且这些实验不可能在人类身上合乎道德地进行。
由于已经在动物中观察到婴儿经验失忆,所以不能仅仅透过人类特有的认知来解释这种现象,比如语言或对自我的理解。当然,对动物模型的一个主要批评是,动物和人类的发展和认知截然不同。研究人员试图根据学习、记忆能力、大脑发育和激素的变化,为动物发育制定时间表,以解决这个问题[33][34]。
影响人类记忆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和文化[35][36]。这些群体在早期记忆的差异可以告诉我们童年失忆症的潜在原因和启示。重要的是,下面描述的个体差异告诉我们,精心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时对文化历史的强调,都可能导致对童年早期记忆的回忆。这表明童年失忆消退可借由养育和教学方式来改善,而不只是先天确定的,或只完全由生物因素所决定。
初次记忆的年龄存在著性别差异,女性的记忆通常比男性来得早[37]。女性的最初记忆较早可能是因为与儿子相比,对女儿而言,母亲的回忆风格(reminiscentstyle)通常更细致、更具评价性、更容易勾起情感,而这已被证明可产生更丰富细致的童年记忆[38]。跨文化的女性往往比男性拥有更多资讯密集的记忆,且女性在初次记忆中更倾向于提及他人[37][39]。另一方面,男性的早期记忆更多是集中在个人自我上。研究也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提及负面记忆[37]。女孩更容易记住创伤事件和变迁事件,而男孩则更容易记住玩耍事件[31]。早期记忆也被发现更准确地反映了对男性的友善和对女性的支配[40]。
麦克唐纳等人发现,中国参与者的最初记忆比纽西兰白人或毛利人参与者还要晚。这种效应起因自中国女性,她们的最初记忆平均年龄为6.1岁。这说明中国女性的初次记忆比男性晚,这与一般发现的“女性的最初记忆早于男性”有所不同。有人认为,由于在中国重男轻女,对男孩来说,父母的回忆风格可能更细致、更具评价性及更容易勾起情感[37]。在美国研究对象中,人们发现黑人女性比黑人男性或白人女性有更晚的记忆。黑人女性也倾向于报告较低比例的个人经验,这与她们较晚的最初记忆年龄独立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美国黑人文化中的黑人父母与女儿们的相处,白人父母更倾向于使用指引的方式详尽地追忆往事[39]。
研究发现,韩国人的最初记忆明显晚于美国人,这一现象最初被认为是由亚洲文化的集体主义性质所引起。但是中国男性和纽西兰白人之间没有年龄差异,这让人对这一理论产生了怀疑[37]。此外,美国黑人群体被认为是一个更加集体主义的社会,根据对美国黑人群体的研究,并没有显示出比非集体主义文化有著更晚的最初记忆,但是事实显示在西方文化的孩子比来自东方文化的孩子,有著更详细、更详细、更情绪化的叙述[38]。
毛利人成人的早期记忆明显比纽西兰白人或中国人都还要早。毛利人文化中著重过往经历的传统,可能导致毛利人更早就了解到时间的性质,并使人能够提取较早的记忆。毛利人也比纽西兰白人或中国人更有可能将家庭故事作为他们记忆的来源[37]。
个体的最初记忆显著地反映了他们的人格特质[41]。透露更详细记忆的人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披露,并向他人披露一系列个人资讯。早期回忆的特征反映了男性的友谊和女性的支配地位[40]。
童年事件不一定是情节记忆,它们也可以是内隐记忆。人类可以在能够记忆事实或自传体事件之前,就能接受促发并进行隐式训练。[25]而对情绪创伤而言,这点最为重要。成年人一般能回忆起3-4岁时发生的事情[8],主要的经验记忆始于4.7岁左右。然而,一些人认为,童年时期受过创伤和虐待的成年人在5-7岁左右就得到了童年失忆症的消退。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紧张的经历可能会损害记忆中心,使记忆更难形成。再加上促发可能会发生在更小的年龄,这一事实可能表明,遭受虐待的儿童在受到虐待时形成了内隐记忆联系[6][13][25]。这些“压抑记忆”是否会影响到个体,在心理学上仍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
很少有成年人拥有2.5岁之前的记忆。那些报告自己在这个年龄之前的记忆的人,通常无法区分“关于事件的个人记忆”和“对事件的简单了解”之间的区别,而对事件的了解可能是来自其他来源[42]。10岁以后的事件相对容易正确记住,而2岁以后发生的事情则更容易与错误的图像和记忆混淆。幼儿期(两岁左右)的记忆很容易受到错误暗示的影响,使记忆不那么可信。这些问题应该被谨慎对待,尤其是当它们有严重后果的时候[43]。想像一个错误事件的细节会鼓励虚假记忆的产生。研究表明,仅仅想像童年事件的人更有可能相信它发生在他们身上,而不是他们想像不到的事件[44]。这个术语被创造为“想象膨胀”,它表明,仅仅是想像一个事件,就能让它看起来更像是真的发生了。使用同样的范例,当人们看到一张修改过的照片,照片上的人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孩子,他们可以透过想像时间的推移来制造对事件的虚假记忆。因此,这意味著有可能在法庭案件中产生或提供错误的记忆。这种担忧让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建议在接受2岁之前身体和性虐待事件的记忆时要格外谨慎。然而,由于罪行的恶劣性质,他们也建议不要完全忽视这些记忆[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其性心理发展理论而闻名,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特征源于从幼儿期经历中发展而来的性冲动(性欲)。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最初被命名为“诱惑理论”,该理论假设,在儿童的心理性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创伤事件(即照顾者的虐待),童年失忆是心灵试图抑制创伤事件记忆的结果。这可能导致了童年最初几年的的大部分记忆都被压抑,而那阶段的儿童会沉迷于探索自己的性欲[13]。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自己在19世纪后期放弃了这个理论[45]。弗洛伊德理论(包括他对童年失忆症的解释)因为广泛使用轶事证据而非科学研究,加上他的观察允许多种解释,而一直受到批评[46]。
虽然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被广泛证实为无稽之谈,但对童年时期的精神虐待对记忆的影响,仍有一些深刻见解。对情绪创伤和童年失忆症影响的研究表明,压力经历实际上会扰乱记忆,并会损害记忆系统的核心部分,如海马回和杏仁核。童年时期受过虐待或创伤的成年人,他们所形成的最早记忆会比一般人大约晚2至3年。此外,与未受创伤的个体相比,他们在视觉、图像和脸部记忆储存和提取方面,都表现出相当大的问题[6]。这意味着创伤会妨碍幼儿期记忆的形成,但这不一定能证明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
杏仁核(主要涉及记忆中的情感和情绪化内容)和海马回(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通常是独立的,但是已经知道情绪和杏仁核会在记忆编码中发挥作用,而记忆编码通常与海马回有关[47]。研究发现,童年后期的记忆比早期记忆有更多的命题和情绪化内容,且被认为更加有意义和更富生动性。有人提出,婴儿和成人所经历的情绪差异可能是童年失忆症的原因[22]。高度情绪化的事件能否刺激和改善可靠的回忆(闪光灯记忆)仍然备受争议[48]。
一些研究发现情绪经验与更快的提取时间有关联,导致人们相信情绪事件提高了我们对记忆的可提取性。如果事件特别令人惊讶,它会在大脑中接收优先处理,而这很可能是由于进化的原因。进化论指出,如果过去的事件特别令人恐惧或沮丧,特别是危及到安康,那么人们会倾向于避免将来出现类似情况。此外,事件越重要,影响越大,该记忆所获得的排练就越多[1]。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像是住院治疗和弟妹的出生等事件,与童年失忆症的早期消退有关,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事件在情绪上更令人难忘。然而,其他看似情绪化的记忆,如家庭成员的死亡或不得不搬家,则并不会影响消退,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事件对儿童没有那么有意义。因此,有些记忆比其他记忆更早出现在童年时期,这就导致了一个结论,即极度情绪化的事件比非情绪化的事件被更早地编码和回忆[24][49]。
童年失忆症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婴儿大脑缺乏神经发育,阻碍了长期或自传记忆的产生[1]。记忆神经解剖学中有两个关键结构“海马回”和“前额叶皮层”,与自传记忆的形成有关,到三、四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25][46]。
生理学方法似乎支持“记忆丧失与失忆症患者和海马回受损患者有关”的发现。他们不能有效地储存或回忆过去事件的记忆,但能表现出知觉和认知技能,仍然可以学习新的资讯[1]。研究发现,包含海马回的内侧颞叶(MTL)的发育对幼儿期记忆的编码和维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50]。
虽然神经科学的解释确实说明了幼儿记忆中的空白,但并没有对童年失忆症给出完整解释,因为它无法解释四岁以后的情形,也未解决儿童本身没有表现出童年失忆症的问题[1]。已发现2至3岁的儿童记得他们只有一到两岁时所发生的事情[29]。这项发现表明,三岁儿童可以提取他们生命的早期记忆,意味着所有必要的神经结构都已经就位[51]。
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脑半球内的不同联系会对早年的记忆产生影响。混合惯用手和双侧跳视眼球运动(与垂直眼球运动或追踪眼球运动相反)与童年失忆症的早期衰退相关联,从而得出结论,两个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幼儿期事件的记忆增加有关[52]。
使用动物模型对婴儿经验失忆的神经基质进行研究,已发现主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γ-氨基丁酸(GABA)可能参与成人中婴儿记忆的提取调节[53]。已知GABA活性在幼儿期发育阶段比在成年期更活跃,不仅在动物身上如此,在人类身上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假设,在发育过程中增加GABA活性,会对以后提取记忆产生影响。过去的研究表明,GABA有助于忘记婴儿期的恐惧记忆,这可能是调节婴儿记忆提取的一般机制[54]。这机制也可以在人类身上看到。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类精神药物,可增加GABA的表达,并且已知会产生顺行性遗忘,或在服用药物后无法编码记忆[55]。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受试者相比,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受试者在学习和记忆任务方面表现更差。
从前,人们认为神经发生或神经元的持续产生,会在发育完毕后停止。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海马回中存在高水平的神经发生,一直到成年期,尽管缓慢地持续著,神经发生会逐渐减少[56]。由于已知海马回对记忆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会对童年失忆症有明显的影响。动物研究表明,高度神经发生的年龄处于发育时期,而这是持续性记忆是最不可能形成的时期。已经有人提出海马回的神经发生会降低现有的记忆。这可能是由于新神经元和现有神经元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先前存在的记忆回路中突触发生替换。该理论已在老鼠模型中得到支持,在老鼠模型中,神经发生水平的增加也会增加遗忘[57]。此外,在新记忆形成后,神经发生的减少,会导致遗忘跟著减少[58]。此外,记忆透过从海马回到皮质的转移而获得巩固。该转移优选在海马回高度兴奋期间发生,即在涟波振荡期间发生,而涟波振荡代表海马回与皮质的交流增加。这种与经验相关的活动,要到一定年龄才会增加,这表明这可能是童年失忆症的一种机制[59]。
一些人认为,认知自我的发展对早期记忆的编码和储存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理解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特和明确特征的人,有独立于他人的个人思想和感情,于是开始意识到自我。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时,就能够开始组织自传经验并记住过去的事。这也被称为心智理论的发展,指的是儿童接受了他们拥有他人无法接触到的信念、知识和思想[1]。
发展性的解释断言,幼儿对语义资讯有良好的概念,但缺乏必要的提取过程,无法将过去和现在的情节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自传体的自我[25]。在幼儿察觉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之前,他们似乎不具有持续的自我意识。一些研究表明,这种意识被认为是在4岁或5岁左右形成的,这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可以理解近期事件会影响到当下,而3岁的孩子似乎尚未掌握此概念[60]。
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记忆对话,也有助于维持这种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公认联系,以及维持连续时间的概念。借由详细阐述和重述所经历的事件,成人会协助儿童将记忆编码为个人过往的一部分,而这点对儿童至关重要[1]。
幼儿的“语言发展不完全”被认为是童年失忆的重要原因,因为婴儿还未拥有编码自传体记忆所需的语言能力[1]。而典型的语言发展时程似乎支持这一理论,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我们最早获得童年记忆的年龄(大约3-4岁)之间似乎有直接的关联[46]。言语和非言语记忆任务的表现表明,语言能力较高的儿童在口语面谈中可以报告更多更多的内容,并且与语言技能较低的儿童相比,表现出更优越的非言语记忆[28]。如果孩子缺乏语言,他们就无法描述婴儿期的记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和知识来解释这些记忆。成人和儿童通常可以记住大约三、四岁的记忆,而这正处于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语言发展之前,孩子们通常只拥有前语言期的记忆,而且有可能会以符号来表示这些记忆。因此,一旦语言进入活跃期,人们就可以用词汇主动地描述他们的记忆。编码或提取记忆时所处的情境对于成人和婴儿并不相同,因为语言在婴儿时期尚不存在[61]。
语言允许儿童组织个人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并与他人分享这些记忆[1]。这种对话交流使儿童了解自己的过去,并鼓励他们思考认知自我,以及过去的活动如何对现在产生影响[38]。一些研究表明,简单地和孩子们讨论一些事情就能造成更容易提取的记忆[3]。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儿童与成年人讨论事件的程度会塑造自传体记忆[62],而这涉及到性别和文化差异。当父母与孩子进行记忆交谈并鼓励他们思考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时,自传体记忆便开始出现。记忆交谈会允许孩子发展记忆系统,以便对一般事件和独特事件进行分类[1]。
社会文化发展的观点认为,语言和文化在儿童的自传体记忆发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63]。而父母与孩子们讨论记忆时,父母在讨论上精致风格的差异,是该理论所考虑的重要一环。父母与孩子讨论记忆时,如果能以一种细心的方式与他们讨论记忆,那么他们的孩子要比那些不讨论记忆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记忆,记忆会被描述得更详细,而精致风格则涉及到文化差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