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僧(梵语:Saghabheda)是指佛教出家僧团分化。在佛教史上,首次僧团分裂,是在释迦牟尼佛(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汉译天授)提出天授五法,批评佛陀的教法,并以释迦牟尼佛年老为理由,希望佛陀交出僧团的领导权,但没获同意,提婆达多自立僧团,形成提婆达多派僧团与佛教僧团两大系统。
事件经过
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兄长,佛陀的堂弟。佛陀四十一岁时,回祖国迦毘罗卫城游化,提婆达多受到感召而加入僧团。[1]提婆达多以其聪明、博学、禅定、梵行精进,在摩揭陀国弘法时,以种种神通,深受王子阿阇世的礼敬,在王舍城一带受到僧俗二众崇仰,自认与佛陀同“姓瞿昙生释家”。提婆达多开始怀有统摄僧众的雄心,目犍连发觉他的野心,报告了释尊,那时释尊在拘舍弥[2]。因而提婆达多乃以佛陀“为诸四众,教授劳倦”为由,向佛“索众”。要求“令僧属我,我当将导”,佛陀则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都未交托统摄教授众僧之责,何况提婆如此的“啖唾痴人”。遂令提婆达多心生嫌恨,而提婆达多所理解教义,也与舍利弗、目犍连不同。提婆弟子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则时常谤毁佛陀两大胁侍 。
阿阇世篡夺父王频婆娑罗之位后,提婆达多更受王家利养恭敬,地位声势益加尊隆。因此“名闻利养”,反而损害其修行,于是苦行修养更加精严。佛制四依法,他则有五法:“尽形寿乞食”“尽形寿著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我慢愈炽,更加企求统摄僧众的权力。佛陀却不鼓励这种苦行,只要是三净肉,并不禁止。[3]《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4]记载佛和佛弟子吃肉,提婆达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一种杀生,并因此禁止弟子吃肉。《十诵律》[5]记载提婆达多破和合僧时在佛教僧团推行不吃肉,佛言:“痴人。我听啖三种净肉。”佛拒绝提婆达多禁止吃肉的戒律,之后提婆达多召开破和合僧布萨[6]有504比丘追随提婆达多捉筹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团。
从佛出家之弟子,不分种姓出身,一律平等。然而佛陀出身释迦王族,部分释迦族僧众则不免自觉优越,以为佛入涅槃后,当由释迦族比丘统摄僧团。提婆达多“四伴党”三闻达多、骞荼达婆、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皆出身释迦族[7];而拥护提婆达多的“六群比丘”也都以出身释种[8],或与佛陀关系密切,而自觉优越,不愿接受十方比丘摄化教诫。而这种心态显与佛法不合。不久,500比丘就被舍利弗与目犍连劝回原僧团。[9]提婆达多的破僧,最后得不到太多比丘支持。
成立要素
9人以上的僧伽团体,方能出现“破僧”。每一个居住地(所谓界)中的僧伽,必须至少要有4人[10]。在每月新月的布萨中,同一界的僧人必须出席,并可以就不同议题投票。若持反对意见之少数团体少于3人,则只是意见分歧。若持反对意见之少数团体有4人以上,即可自组成独立僧团,是为破僧。固此破僧必须要在9人以上的僧团才能出现。
影响
破僧对佛教的影响深远,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应。舍利弗到王舍城宣告提婆达多的非法时,引起了社会的讥嫌,“时彼众会皆悉唱言:沙门释子更相憎嫉,见调达得供养,便作是语”[11]。特别是破僧事发生于佛陀晚年,再过几年,佛陀便在拘尸那涅槃了。大迦叶得知消息,与五百比丘于佛灭后七日赶至拘尸那,参与荼毗大典(火葬),并发起了五百集结。但此次集结显现了僧团内部的分歧,大迦叶指出阿难的九大过失[12],阿难尊者为集如来之法藏与僧团的和谐,只好进行了悔过。自此馀波荡漾,一直延续到在毗舍离城的七百集结时代。[13]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