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矛尾鱼,又名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学名:Latimeria)的鱼类。原以为腔棘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收到渔民捕鱼时发现其活体,詹姆斯·里奥纳多·布莱尔利·史密斯鉴定后发现是西印度洋矛尾鱼(L. chalumnae),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因矛尾鱼与几百万年前,甚至更古老的祖先有十分相似的外貌特征,故被称为“活化石”。
矛尾鱼尾鳍有三叶,中间叶突出,呈矛状,偶鳍有肉叶,鳞片大而圆,鳍上也有鳞片覆盖,下颌下部有两个大骨板,体粗大,长约1.5米。南非发现的西印度洋矛尾鱼外表呈深蓝色,可能是海洋中的伪装;印尼发现的印尼矛尾鱼则是呈褐色的。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它们可以活到80-100岁。
矛尾鱼一般栖息在90-200米的深海,最深更可达至700米。在南非苏达瓦那湾的矛尾鱼在日间会栖息在水深90-150米的洞穴中,夜间则会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觅食。水深及阴暗并不影响它们的生存,最为重要的是水温要在14-22℃间。它们会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温的环境,以确保氧的吸入量。[1]
矛尾鱼的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视杆细胞,就算在深水中视觉也很锐利。它们未曾在日间被捕捉到,所有标本都是在夜间捕捉的。
矛尾鱼是机会主义者,主要猎食乌贼、鱿鱼、线鳗、细小的鲨鱼及其他深海底的鱼类。它们可以头向下游泳,甚至向后或腹部向上游泳来寻找猎物,完全发挥喙腺的功能。科学家怀疑它们可以随意减低代谢率,以接近冬眠的状态下沉到较难生存的深海处。
矛尾鱼是卵胎生的,雌鱼每次会生5-25条幼鱼。幼鱼出生后就已经能够独立。它们的繁殖行为不详,但相信它们要到20岁才达至性成熟。妊娠期估计为13-15个月。
于1938年,在南非东伦敦的渔民捕获了一条奇特的鱼。船长指最初发现时此鱼是蓝色的,但后来渐变成深灰色,并交予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但此鱼却未能存活,拉蒂迈就将此鱼继而交予詹姆斯·里奥纳多·布莱尔利·史密斯,史密斯发现此鱼是腔棘鱼,并将之命名为矛尾鱼。当时对腔棘鱼的认识只有从化石获得,故矛尾鱼被指是活化石。
14年后于1952年在葛摩发现了另一矛尾鱼的标本,并被命名为另一物种。但后来发现该标本在捕获时受伤,失去了第一背鳍,故其实也是矛尾鱼。于1988年,在大葛摩岛西岸对开的180米水深处发现了矛尾鱼的天然栖息处。[2]
于1997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鱼[3],外表像葛摩的矛尾鱼,但却不是蓝色的。DNA测试发现这个标本在基因上与矛尾鱼有所不同。[4][5]后来于1999年亦被正式描述,是为矛尾鱼的另一个种。[6]分子分析估计两个种的分支时间大约是在4000-3000万年前。[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