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龙科学名Ankylosauridae)是群装甲恐龙,与结节龙科一同构成甲龙下目。甲龙科最早出现于1亿2200万年前,并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全部灭绝。甲龙科恐龙发现于北美洲欧洲、以及东亚,但很少保存良好的标本,大部分只发现骨头碎片。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甲龙科
化石时期:早白垩纪到晚白垩纪,122–66 Ma
Thumb
王座刺甲龙的骨骼,位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颌齿类 Genasauria
演化支 装甲类 Thyreophora
演化支 装甲类 Thyreophoroidea
演化支 扁脚类 Eurypoda
亚目: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科: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Brown, 1908
模式种
大面甲龙
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
Brown, 1908
演化支
异名
  • 徐龙科 Syrmosauridae
    Maleev, 1952
关闭

特征

Thumb
倍甲龙的后半身骨骼,显示甲龙科的典型尾槌

甲龙科恐龙的背部与尾巴覆盖者一层由厚重鳞甲组成的坚甲,让它们外表上类似哺乳类雕齿兽澳洲卷角龟

它们的头部由厚重鳞甲保护,前方有缺乏牙齿的喙状嘴,但嘴部两侧与下颌有小型牙齿,位在嘴部深处。不同于结节龙科,甲龙科的身长范围从3到10公尺之间,头颅骨长宽大致相等[1]

装甲

甲龙科恐龙通常有一层由固定骨头组成的厚重鳞甲,上面通常散布者不同的尖刺与瘤块。有些先进的甲龙科恐龙甚至有骨质的眼睑。

尾巴

许多甲龙科恐龙的尾巴末端,有大型棒槌状骨槌,由两块大的骨质瘤块构成,构成骨槌的骨头嵌入皮肤,而这两个骨质瘤块被固定到脊椎骨上,有时互相固定住。尾巴拥有骨质肌腱,可强化尾端。尾巴基部灵活,可以左右挥动[1]。尾巴上的骨槌传统上被当作分辨甲龙科、结节龙科的特征,但最原始的甲龙科恐龙沙漠龙亚科多刺甲龙亚科缺少这些骨槌。

分类学

甲龙科目前已经有两个被承认亚科。在其中一个由肯尼思·卡彭特英语Kenneth Carpenter所著的研究中,他将多刺甲龙亚科改列为科,但没有其他古生物学家承认。多刺甲龙亚科生存于晚侏㑩纪到早白垩纪,Kirkland注意到多刺甲龙亚科灭绝的时间,与北美洲亚洲间的陆桥消失,大约是同一时期。多刺甲龙亚科有时被归类于甲龙科的一个亚科。自从2000年以来的种系发生学研究,显示多刺甲龙类可能是一个独立于甲龙科的单系群演化支,或者甲龙类的原始物种集合群[2]

以下列表根据Richard S. Thompson等人2011年的甲龙科分类研究[3],并参考麦克·班顿(Micheal Benton)等人2004年的研究[1]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包括以下属:

甲龙亚科 Ankylosaurinae
甲龙族 Ankylosaurini

种系发生学

1908年巴纳姆·布朗建立甲龙科,当时定义为:甲龙类之中,接近甲龙属,而离胄甲龙较远的所有物种。根据保罗·赛里诺英语Paul Sereno在2005年的甲龙科定义,包含大面甲龙,但不包含胄甲龙在内的最小演化支。

1918年法兰兹· 诺普萨建立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根据赛里诺2005年的甲龙科定义,包含大面甲龙,但不包含怪嘴龙敏迷龙、以及沙漠龙在内的最小演化支。

以下演化树是根据Richard S. Thompson等人2011年的甲龙科分类研究[3]

甲龙科

敏迷龙

辽宁龙

雪松甲龙

戈壁龙

沙漠龙

甲龙亚科

白山龙

中原龙

山西龙

克氏龙

倍甲龙

魔头绘龙

甲龙

包头龙

牛头怪甲龙

绘龙

结节头龙

篮尾龙

天镇龙

多智龙

美甲龙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