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瓯骆[2](越南语:Âu Lạc;前257年—前179年)[3],又作瓯雒、瓯貉[4]、瓯骆[5],在越南又称蜀朝[6],是传说中位于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的一个王国。[7]:32
越南国名 | |||||||||||||||||||||||||||||||||||||||||||||||||||||||
---|---|---|---|---|---|---|---|---|---|---|---|---|---|---|---|---|---|---|---|---|---|---|---|---|---|---|---|---|---|---|---|---|---|---|---|---|---|---|---|---|---|---|---|---|---|---|---|---|---|---|---|---|---|---|---|
|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东山文化) | |||||||||||
传说时期(鸿庞氏、瓯貉) | |||||||||||
第一次北属时期 前207–40 | |||||||||||
(秦、南越、西汉、新、东汉) | |||||||||||
东汉:征氏姐妹 40–43 | |||||||||||
第二次北属时期 43–544 | |||||||||||
(东汉、吴、晋、宋、齐、梁) | |||||||||||
吴:赵妪 248 | |||||||||||
前李朝(万春国)544–602 | |||||||||||
第三次北属时期 602–905 | |||||||||||
(隋、唐、武周、唐) | |||||||||||
唐:梅叔鸾、冯兴、杨清 | |||||||||||
越南自主时期 905–938 | |||||||||||
(唐、后梁、南汉) | |||||||||||
静海军:曲家、杨廷艺、矫公羡 | |||||||||||
吴朝与十二使君时期 938–967 | |||||||||||
丁朝 968–980 | |||||||||||
前黎朝 980–1009 | |||||||||||
李朝 1009–1226 | |||||||||||
陈朝 1226–1400 | |||||||||||
胡朝 1400–1407 | |||||||||||
第四次北属时期 1407–1427 (明) | |||||||||||
明:后陈朝 1407–1413 | |||||||||||
后黎朝前期 1428–1527 | |||||||||||
莫朝 1527–1592 | |||||||||||
南北朝 1533–1592 |
莫朝 | 后黎朝 后期 | |||||||||
后黎朝后期 1533–1789 | |||||||||||
后黎朝后期 郑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
郑主 1545–1787 |
阮主 (南进) 1558–1777 | |||||||||
西山朝 1778–1802 | |||||||||||
阮朝 1802–1945 | |||||||||||
法属时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 |||||||||||
法属印支:保护国阮朝 | |||||||||||
日属时期 1940–1945 (法属印度支那政府) | |||||||||||
日属:保护国阮朝→越南帝国 1945 | |||||||||||
越盟 | 法属时期 1945–1954 | ||||||||||
法属印支:南圻国、山地国、越南临时中央政府 | |||||||||||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1976 |
越南国 1949–1955 | ||||||||||
越南共和国 1955–1975 | |||||||||||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6 |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至今 | |||||||||||
越南主题 | |||||||||||
“西瓯骆”是百越的一支,指居住在南越国西部边境地带的西瓯(又称瓯越)和骆越两个部落。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后世书籍的记载,前257年,古蜀王子安阳王蜀泮灭文郎,建立瓯骆[8]。不过根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安阳王是西瓯(瓯越)部族首领,文郎的鸿庞氏则是骆越部族首领。
安阳王在今日河内市以北35公里处建立古螺城,作为王国的首都。该国的“神机弩”非常出名。前207年,赵佗攻圢瓯貉[9],战后,将儿子赵仲始入赘给安阳王。仲始将神机弩折断,最终导致安阳王战败自杀,瓯骆也随即被南越国所灭。[10]
公元前179年,瓯骆屈服于南越国,最终被汉朝征服。[11]:12[12]:9其定都于红河三角洲古螺城,位于今日河内。[13]:18
民间传说中,越南中北部在北属之前,曾分布着很多小国,称作文朗,政治结构是雄王-骆侯-骆将。[14]:48[15]:16[16]:88约公元前257年,南疆的瓯越吞并了文朗。[17]:66越南历史学家陶维英称,瓯越人分布在左江南岸、右江流域及泸江、吟江、梂江上游。[7]:31瓯越首领蜀泮推翻了最后两位雄王,建立了同意的瓯骆,自称安阳王。[18]:19[15]:14, 16据Taylor (1983):
我们对瓯骆的了解是传说与历史的混合。安阳王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有可靠记载的人物,但对其统治时期的了解仍停留在传说。[18]:20-21
古螺是东南亚最大的史前城市聚落,[13]:203是前新石器时代越南的第一个政治中心,[19]:111占地600余公顷,[19]:156[20]:1013需要多达200万立方的材料。[21]:122建造工程可能始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在公元前3、2世纪。[22]:53古螺城城墙系统规模庞大,复杂的劳动组织形式及劳动力需求,都表明当时的政权有能力生产足够的产品、调动资源、确保城墙的持续建造与长期维护,标志着持久的集权,是高度“巩固、制度化与集中化的”。[23]Kim (2015)估计,建造这样的大型项目,工作量大约有317.1~528.5万人日。[13]:210它可以提供“物理与心理保护”,展示政权力量与自卫能力,从而遏制任何潜在威胁。[13]:198-199
公元前204年,赵佗在番禺(今广州)建立了南越国。[26]:128Taylor (1983)认为,南越国与瓯骆并存这段时间,瓯骆因共同的反汉情节暂时承认了南越,但不意味着南越有任何权威性。南越与汉朝的关系正常化后南越对瓯骆的影响逐渐减弱。[18]:24
南越灭瓯骆之战没有得到真实记录。《交州外域记》和《晋太康记》(现已散佚,内容可见《水经注》引文[27])都提到赵佗初期失利,后来胜利。《史记》只提到吕雉去世(公元前180年)后,赵佗威逼利诱闽越、西瓯与骆越,使其屈服。[28]
赵佗征服瓯骆、将其并入南越国,任用土著首领进行治理。[29]:8[30]:93[31]:92赵佗在红河三角洲设交趾郡,在马江和蓝江流域设九真郡,[7]:32[15]:17主要兴趣似乎是贸易;其影响力仅限于一两个前哨之外。当地社会保持不变。[18]:29[15]:16, 17
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并统治了数百年。[18]:28[7]:42与南越国时期一样,权力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被授予“印绶”作为身份象征,回报则是向宗主国进贡。[15]:17[21]:109直到东汉初年,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统治阶级都没有受到汉化;到公元40年代,东汉才实行了更直接的统治,并加大了汉化力度。[15]:19-22[32]:141[13]:115东汉完全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建立了完整的行政机构,并以郡国并行制直接统治。[13]:149–150[33]:202,290–291
Kim (2015)基于历史、民族史与考古证据,认为公元前3、2世纪间“高度集权、具有持久政治结构的国家社会”是建造古螺城的原因。[13]:9,142,185, 281其规模意味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类似国家的中央集权”。[20]:1025青铜器数量也表明当时存在集中生产、阶级社会与物质垄断。[13]:155只有古螺城才有屋顶瓦片,旁证了其是首都。周围的村庄聚落似乎都向中央集权的政体缴税。[13]:157
汉语文献对红河三角洲原住民的印象常常是“缺乏农业、冶金与政治知识”,[13]:7认为其文明是汉朝统治的产物,否定本土的文化演变与社会复杂性,将任何发展都归因于汉化,[34]即使他们自知已有了“稳定、有序、多产、人口众多且相对复杂”的社会。[35]:142
诸骆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高,[36]:36是母系社会,即夫妻与娘家居住在一起的社会制度。于是,母亲的女性后代一直住在(或靠近)母亲的房子里,形成庞大的氏族。[35]:159领主通过母亲的血统转移,女性有继承权。[15]:20此外,他们还实行夫兄弟婚制,为母亲提供了继承人,保护了寡妇的利益,体现了女性的权威,尽管有些父权制社会利用这种做法将财富保留在男性家族的血脉中。[15]:20[1]:51[37]:91
汉朝征服之前,当地人口众多。[13]:4据估计,古螺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千,三角洲地区少则数万人,多则数十万人。[13]:214-215根据公元2年的普查,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共有98,1755人。[18]:55[15]:18其中一些可归因于北方移民,但规模不大,[18]:54要到2世纪中叶后才会对人口数量造成影响。[38]:66
后来的汉语文献称当地人为“骆”和“瓯”。[15]:16一般认为骆人是南亚语系人群。[39]Taylor (2013)认为,低地人群大多讲原始越芒语,红河三角洲以西、北的山区则分布一种类似于现代克木语的古语言。[15]:19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费卢斯(Michel Ferlus,2009)认为,越南人是越南北部东山文化(约公元前7至公元1世纪)的“最直接继承者”。具体而言,Ferlus (2009)指出,杵、桨和用来煮糯米饭的锅是东山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此相对,它们在北部越语(越芒语)和中部越语(土语)中产生了新词汇,是从原始动词中派生的,而非借词。[40]:105瓯人则可能说与壮侗语系有关的语言。[15]:19考古证据显示,前东山时期红河三角洲的南亚语痕迹十分明显,例如蛮白墓葬遗址(公元前1800年)的基因样本十分接近现代南亚语人群,[41]而东山时期,则有相当比例的台语民族(称作瓯、俚獠)混入。[42]:7
经济特点是农业,包括湿稻种植、役用动物、金属农具、斧头和其他工具,以及灌溉系统。[35]:142 湿作种植可能始于公元前第2千纪之初,可从古生物序列得到证明,[13]:15[35]:142金属农具则在中越发生重大互动前就已常用。[35]:142Chapuis (1995)还认为当时存在渔业和一些专业化分工。[43]:7
早在公元前第一千纪之前,越南北部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广布的贸易网络同其他地区相联系,得益于其战略位置、通往交通主干线的通道与资源,如邻近主要河流及海岸[44]、铜锡铅矿的大量分布。[13]:12, 115-116, 124, 126, 130, 147[45]:59Kim (2015)认为,南越征服瓯骆的主要原因是其经济价值,能使他们不受限制地进入东南亚其他地区。[13]:123, 14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