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在生物学上通常指智人(学名:Homo sapiens),偶尔也泛指人属的史前物种,为灵长目、人科的一部分,人属成员大致都由人猿/古猿演化而来。长者智人化石表明,现代人类在约20万年前的东非大裂谷演化成形。[3][4]
人[1] | |
---|---|
成年人类女性(左,高加索人种)和男性(右,蒙古人种)的人体前视图(上)及后视图(下)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灵长目 Primates |
科: | 人科 Hominidae |
属: | 人属 Homo |
种: | 人[1] H. sapiens
|
二名法 | |
Homo sapiens Linnaeus, 1758
| |
亚种 | |
现代智人的分布密度(2005年) | |
异名 | |
异名[1]
|
人类有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大脑,能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抽象思维。加上人类的直立身驱使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因此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远超出其他任何物种。人类还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了高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尤其擅长用口语、手势、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来沟通、协作、表达自我、交际、交换意见、组织事物。
截至公元2012年,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5],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6][7]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总数突破80亿。[8]
生物学上,人被划分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一种——现在只有智人种(学名为Homo sapiens[a]),是与黑猩猩、大猩猩、红猩猩及长臂猿同属人猿总科的灵长目动物[1] 。
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直立行走和奔跑、耐力和皮肤散热能力极强、头脑高度发达,以及由此而来的工具使用和制造、推理与语言能力。由于人和猿血缘相近,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戏称人类为裸猿,并著述从各个角度论述人类种种行为的起源。[9]
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行为学上来看人类的特征有:懂得使用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互助性社会组织,喜欢发展复杂的科技的成就感。这些行为学上的差异也衍生出各文化不同的信仰、传说、仪式、社会规范。
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而在神话学中,人的灵魂也会被拿来与其他的人型动物作对照。如人工智慧或天使是没有肉体的灵体,兽人或亚人则只有欲望和肤浅的情绪。
未成年雄性人类称为男孩,而成年者称为男人。未成年雌性人类称为女孩,而成年者称为女人。通常以个人或人来称呼个别的人类,以全人类称呼所有的人类。
在哲学与法律里,人类、人、个体是有著不同的意义的。前者指的是这个物种,而后者则是一个行为个体;譬如说在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和伊曼努尔·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个体就用来指称一些非人的动物,同时也可指称神秘动物、人工智能,或是外星人。在神学与宗教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即是上帝是否为一个个体(参看类人猿人格)。
汉字里,“人”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描绘的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形,刻意突出人的肢体。从金文、小篆一直到楷书都保持了这种简洁明快的线条组合。《说文解字》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籒文。象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
在拉丁文里,humanus为homo之形容词态,意思为人(男或女)。古英文的man同时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内,如复合字wifman(女人)woman。
目前学界的共识认为,人类等所有动物都是演化而来的,而目前已有压倒性的证据,支持演化的真实性。人类起源是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目前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这项理论主张人类在演化上和现存的猿类最为接近。这一理论得到绝大多数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也有压倒性的事实证据做支持,是现今科学界的主流理论。
在基因上,人类与黑猩猩与倭黑猩猩的关系最近,黑猩猩与大猩猩之间的关系,不如人类与黑猩猩之间来的接近。一般认为人类和黑猩猩的最后共同祖先生存在五百万到一千多万年以前;而人属动物,也就是包括现代人类以及已经绝种的巧人、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的这个类群,则在大约两百万年前由同时具备有现代大猿和人类的一些特征的南方古猿属动物演化而来;但近来发现了一些比晚期南方古猿更为古老的人属化石,因此学界目前认为,人属应该在更早期就从南方古猿属中分支出来(而最后的共同祖先则为阿法种),或者两者都各自由一个未知的更早期共同祖先发展下来。
绝大多数的科学社群和学术团体,都认为演化论是唯一能完全满足在生物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及其他各领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10][11][12][13][14]一项在1991年所作的盖洛普民调显示,只有大约5%的科学家(包括生物学领域外其他科学家)认为自己是创造论者。[15][16]截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反对演化论且经过科学方面同行审查的论文,名列科学与医学期刊搜寻引擎PubMed当中[17];然而和其它由演化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一样,“人类和黑猩猩由共同的祖先分化而来”的这一理论同样面对大量来自宗教界的挑战,不过,罗马天主教倒是支持这一理论,详请见神导演化论。
尽管目前演化论是解释人类及所有生物起源的主流理论,但在学术界以外的地方,依旧有许多人相信演化论以外的其他解释。一项2009年由皮尤研究中心做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97%)都认为,人类和其他的动物是透过演化而变成现在的样子的,87%的科学家认为,这过程是自然发生的,包含了诸如天择等的过程;然而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也就是生物是透过天择等过程演化来的这点,并非一般大众普遍的看法,只有大约三分之一(32%)的民众相信演化论。”[18]
根据创造论,人类是由超自然力量或外来力量干涉演化而成,如神、上帝或者外来生物如外星人、平行世界人所创造亦者改造。前者受宗教界尤其是亚伯拉罕诸教所支持信奉,后者以外星人创造论为大宗,因其和上述的神创论冲突较小。基督教和其起源的犹太教认为,男人由神以泥按自己形象所创造,后又取男人的一肋骨造成女人。按中国传统神话,人类有女娲以泥所造。而许多原始宗教也大都认为人类是神魔以泥所造;外星人创造论信者则是认为,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物太不相似,所以主张人类其实是外星高等生物经过基因工程改良而来。另外,人类由外星人创造的假想也常常成为小说或动漫的题材。然而对于演化论以外任何关于生物起源及人类起源的说法,都不受到学界或证据的支持。不同创造论之间的矛盾也未曾解决。
目前学界对演化的科学性,有著强烈的共识,大约97%的科学家都支持演化论;然而在美国堪萨斯州,政府曾要求课本必须教授演化论以外的其他理论,如“智慧设计论”[19];而在土耳其也曾发生过将演化论从教科书当中删除的事件[20]。
人的生命开始于受精卵。在交配中,雄性射精送精子进入雌性子宫结合刚形成的卵细胞,随技术发展也可人工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经过各种生长时期,先卵裂变成胚胎,着床后再变成胎儿,发育完全(常在受精38~40周)后出生。与其他真兽类相比,人类大多每次只繁殖一个后代,但过程显得复杂许多,长达24小时以上的痛苦分娩并不少见,有时还可能造成婴儿或女性的伤害乃至死亡。
胎儿从雌性体内娩出后第一次自主呼吸,并改称为新生儿。人类出生后会本能吮吸乳头形状物体,通常从母乳中获得出生初期所需营养;部分成体大规模制造配方奶粉,供给同类之有特殊需求者。随著咀嚼和吞咽能力强化、乳糖酶产量减少,出生一年后食性开始趋近成体,食量大增,停止取食母乳后乳牙完全发育。
神经和呼吸系统使婴儿模仿周围环境,发出各种复杂叫声,认知与事物关联的语音,最终习得语言。由于几乎不可能留下化石证据,语言的起源尚无定论。在2岁时人类通常能熟练直立行走,为之后各种人类行为奠定基础。
人的生命结束于死亡。死亡往往给他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和恐惧,也有人声称拥有前世记忆或濒死经验,葬礼是人类社会安葬尸体的特殊文化,也起因于对死后世界的想像。
智能是指生物一般性的能力,包括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智力测验被经常用作确定人的智力。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对累积智能进行研究,这种智力来自于人们的协作。计算机科学促进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寻求如何使计算机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运算。人的情感,都是由大脑而产生的。通过感官对外界的认识,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或态度,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逐渐深入,形成情感。
人类的外表在文化与艺术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们使用化妆、服装、珠宝,穿孔甚至是刺青等来装饰他们的身体。发型与发色的不同也暗示著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对于食物饮水的需要也在人类文化上表现出来。无法取得食物就会饥饿,无法取得饮水则会口渴甚至脱水。饥饿或脱水过久都造成死亡;人类可以两个月不吃东西仍存活,但最多三天不喝水就会死亡,食物摄入不充分会导致营养不良。成人平均一天要睡七至八小时;儿童大约是九至十小时;老年人的大约六到七个小时左右,不过现代社会睡眠不足现象很普遍。人的老化疾病会导致身体状况的下降,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学科。
人类在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大部分的陆地地区长期定居生活。大部分平原地区是人类人口密集的地区,世界上约有2/3的人生活在距海岸线不超过500公里的区域内。山地和高原以及沙漠地区的人口稀少。早期的现代人使用采集和打猎作为搜集食物的主要方式,这方式保证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例如采集植物(水果、五谷、块茎)和蘑菇,及狩猎其他动物。现代人使用火烹调食物是由直立人分支开始的。
人是杂食性动物,能消化植物和动物[21][22]。人的饮食型态范围很广,从纯肉食主义者到纯素食主义者都有,但一些饮食限制可能会让人身体患上缺乏症。纯肉食者的饮食会导致坏血病、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疾病,而且寿命会比杂食或者纯素食者为短(如因纽特人);而纯素食者的饮食则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最主要是维生素B12。一些人会选择戒吃一些或所有的肉类,一般会出于宗教、道德、生态保护,或健康的原因等等。
人类的饮食反映在地区文化,亦引致食物科学的发展。一般而言,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时,人能依靠平时储存在身上的脂肪生存二到八个星期不等,但没有水则通常过不了两个星期。现今,粮食不足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每年均有300,000人因饥饿而面对死亡的威胁[23],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24],然而全球粮食分配是不平均的,而且肥胖疾病在一些国家的人口之中达到非常高的比例。至一万年前,人开发了农业,农业技术大大增加了人类的粮食来源。这导致了人口快速增加和城市的发展;由于增加了的人口密度,传染病的传播更快速。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大大的变化了。
目前人类使用的语言大约有7200种,其中只有约2000种有对应文字。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有汉语(中文)、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俄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等。根据东英吉利大学的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语言的分析来看,将近1/3的语言处于非常危险的地步,有46种语言分别只有一人能够掌握。大部分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但也有少数语言是在某个时候被人为创造出来的,它们被称为人工语言(或人造语言),比如世界语。
人类的性,除了繁殖后代外,还有著相当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两个个体间制造了连系。性欲除了生理上的冲动,也带来强烈的感情,正面(爱或是高潮等),反面(譬如说嫉妒)的感情都有(参见性欲)。
受社会规范影响,人类的性有自己一套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对性方面的选择通常也会随著当下的社会规范而变,譬如说某些人会因为宗教教义、社会舆论及对真爱、贞操的理解而不愿有婚前性行为。
在今日的人类社会,通常采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部分文化特定条件下可接受一夫多妻(如穆斯林、古代亚洲)或一妻多夫(如古代印度、西藏),某些文化甚至没有长期且固定的婚姻关系(譬如摩梭人的走婚制),此外会因地方的习俗或法律而不同,分为父系社会或母系社会。
截至2022年底,世界人口超过80亿,联合国估计在2050年时将达到90至100亿。2022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4亿5千万)、印度(14亿1千万)、美国(3亿3千万)、印尼(2亿8千万)、巴基斯坦(2亿3千万)、巴西(2亿1千5百万)、尼日利亚(2亿1千5百万)、孟加拉国(1亿7千万)、俄罗斯(1亿4千5百万)、墨西哥(1亿3千万)、日本(1亿2千5百万)等。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很慢,很多国家甚至已经是负增长。而开发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却没有放慢。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平均寿命上升,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世界上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国家是摩纳哥,超过22%的人口在65岁以上[25]。意大利和瑞典也超过17%。联合国预测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由10.0%上升到22.1%。
传统体质人类学习惯以表型来区分,如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开普敦人种,但在遗传学普及后已渐渐被淘汰[26]。
只列现时中文对国际上不同人群的外表习惯划分:
布卢门巴赫的五分法:
在布卢门巴赫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渐渐将美洲、马来两个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结果进入20世纪初剩下三个主要的人种: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S·昆(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