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汤包,俗称汤包、也称灌汤小笼包或小笼汤包,是一款起源于北宋都城开封、现流行于中国各地的著名点心。
历史
灌汤包在北宋都城汴京的餐饮市场中已有售卖,称作“山洞梅花包子”,是当时72家正店之一“玉楼”的招牌,[1]外形有“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之称,[2]传统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汤汁是由皮冻中来,皮冻入馅时是固体,遇热便融化成为浓汤。
灌汤包江南称之为汤包,据说是由北宋经历靖康之变后,随北宋王室传入南宋都城临安的,又称“灌浆馒头”,为当时著名的市井小吃。[3]到了明、清时期,江南淮扬一带的蟹黄汤包已经享有盛誉,其特色是皮薄如纸,吹弹即破,皮内富有皮冻制成的卤汁,与今日的已经很相似。
1922年,黄继善于开封创立第一楼包子馆。1930年代,黄继善改用死面制皮,并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4] 通过搓、甩、拉、拽、3次“贴水”、3次“贴面”的“三软三硬”工艺,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最终达到“色白筋柔”的灌汤包标准。在烹饪方法上,黄继善将大笼蒸制改为小笼蒸制,且连笼上桌,即吃即蒸,做成一嘴吃掉的大小,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直到入口,故谓之小笼包,形成了“灌汤小笼包子”的吃法,开封第一楼也就此成为灌汤包名店,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
而在口味方面亦有创新,又以出名的蟹黄汤包为江苏省的一种著名小吃,经营蟹黄汤包的知名店家有镇江宴春酒楼、淮安文楼、靖江鸿运楼、扬州富春茶社及南京龙袍镇。[5]
吃法
灌汤包的汤汁内含有皮冻,如直接食用容易腻口,所以蘸上适量陈醋并配上一撮姜丝,能够解油腻。灌汤包的包子面皮筋道,中间的肉汤采用牛骨髓慢火炖出,味道鲜美,传统吃法是配上八宝稀饭或者米粥。[3]
以灌汤包闻名的地方
|
|
类似食品
轶闻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