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上变去(浊上归去)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术语,是中古汉语声调变化的三种主要现象之一,指声母全浊上声字改读去声(而次浊上字声调和上字相同)。

时间

浊上变去很早出现,时期就可以找到痕迹[1]晚唐李涪《切韵刊误》云:“吴音乖舛,不亦甚乎!上声为去,去声为上。”指出“辩、舅、皓”等字《切韵》归上声不妥。李氏以《切韵》为吴音固然谬误,但透露出《切韵》的全浊声母上声字在李氏方言里已变为去声[2]。明确把全浊上声字跟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3]

范围

浊上变去现象在官话赣语、大部分湘语中都很规律;而吴语闽语客家话粤语则多保留阳上调类,或古全浊上字和次浊上字的白读音有共同演变行为,但不一定单独成调类,如客家话古浊上字的白读音多并入阴平;北部吴语古浊上字的白读音多归阳去;建阳阳上归阴去,闽南阳上归阳去,沙溪阳上归阳入,闽北大部阳上根据声母类型派入阴去、阳去、阳入甚至阴平。一些学者就以浊上变去现象的同言线汉语七大方言的一项分组依据[4]

例如[5]

更多信息 汉字, 中古音 ...
汉字 中古音 汉语拼音 官话
北京话
官话
扬州话
湘语
长沙话
赣语
南昌话
湘语
东安话
吴语
苏州话
吴语
温州话
闽语
潮州话
客家话
梅县话
粤语
广州话
清上 dǎo tau[6] tau tau təu tau tou
次浊上 lǎo lau lau lau[7] lei lau(白读) lau[8] lou
全浊上 dào tau tau(白读) tʰautau dəu(白读) tau tʰautau tou
全浊上“道”今读去声或阳去,次浊上“老”并入清上。 全浊上“道”或仍读阳上;或变为去声或阳去,但和次浊上“老”为平行变化。
关闭

例字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属全浊声母上声(据泽存堂本《广韵》),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去声的例字。

並母:並 部 倍 抱 被 

奉母:奉 妇 父 犯 范 

定母:杜 稻 动 荡 弟 

澄母:重 赵 杖 丈 兆 

从母:在 坐 静 造 聚 

邪母:象 像 祀 序 似 

崇母:士 仕 柿 撰 馔 

船母:葚(船母以平声为主,且上声常不变去,常见字不多)

禅母:上 受 是 善 甚 

群母:巨 件 近 技 拒 

匣母:下 后(包括“後”) 户 旱 幸 

这条规律也有少数反例,如“缓”本是匣母上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仍读上声;“揆”本是群母上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阳平;“会”本是匣母去声,现代粤语广州话有阳上一音。

注释

参考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