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洲本城(日语:洲本城/すもとじょう Sumoto-jō *)是一座位于日本兵库县洲本市(旧为淡路国津名郡)的城。别名为三熊城、须本城。续日本100名城之一。
安宅氏原本生活在纪伊国熊野,在观应元年(1350年)受大将军足利义诠之命令,击退沼岛上的海盗,之后定居在淡路岛,且成为守护细川氏的家臣。永正16年(1519年),担任守护的细川尚春遭到三好之长讨伐,导致淡路细川氏的灭亡。安宅氏趁此时在淡路各地筑城,其中也包括洲本城。[1] 筑城年份有两个说法,一为细川氏灭亡前的永正7年(1510年),另一个是在大永6年(1526年)[2]。
天文18年(1549年),安宅氏收三好长庆亲弟安宅冬康为养子,与三好氏一同巩固畿内领域,扶持三好家的政权[1]。永禄7年(1564年),冬康在饭盛城被迫自尽,之后城主由其子信康[3]。天正9年(1581年),织田信长命羽柴秀吉发动淡路侵攻,安宅氏因不敌军势而开城投降[1]。
天正10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的发生使得淡路国人众菅氏趁机夺取洲本城,羽柴秀吉立即派遣广田蔵之丞前往淡路,安定该国的其他势力[3][4]。之后秀久领5万石进入洲本城,作为首位领有令制国的羽柴氏家臣[1]。同13年(1585年),秀久因在四国征伐立功而转封至赞岐国,城主改由胁坂安治担任[1]。
天正13年(1585年),作为贱岳七本枪之一的胁坂安治领3万石入城。为了守护主公所在的大阪城,安治对洲本城和城下町进行大规模的改修,现今该城大部分遗留下的建筑物都在那时期建成[1][2]。此外,安治在接受淡路水军后,将洲本城命为水军总部并成为丰臣水军的核心。该水军在之后的小田原征伐中发挥海上封锁的作用。庆长14年(1609年),安治移封至伊予国大洲。同年由藤堂高虎接下城主之位,但是由代官治理洲本城[1]。
庆长15年(1610年),姬路城城主池田辉政加封淡路国领地,但辉政并无使用洲本城,而是在岩屋的绘岛新建岩屋城。同18年(1613年),辉政将淡路国给予三子忠雄,之后在由良新建由良成山城。两城的规模皆比洲本城小,虽不能断定池田氏不选择洲本城的理由,但根据当时在淡路国支配的势力,可推测洲本城的规模对池田氏而言难以治理[4]。
元和元年(1615年),因兄长池田忠继早逝,忠雄为了继承冈山藩藩主之位,于是回到备前国冈山。之后蜂须贺至镇因在大阪之役立功而获淡路一国。蜂须贺氏起初据点在由良成山城,后以交通不便为由向幕府申请搬迁至洲本城,得到许可后于宽永8年(1631年)开始经过约4年的时间完成搬迁作业。[1][3]然而搬迁后蜂须贺氏废除上之城部分,只使用在山麓处的居馆(下之城),之后该城交由稲田氏治理[4]。下之城虽已在安土桃山时代建成,但现今看到的石垣和堀推测是在蜂须贺氏时期建造[5]。
昭和3年(1928年),为了纪念昭和天皇的即位式,洲本市于天守台上以钢筋混凝土搭建模拟天守,至今为日本最悠久的模拟天守[5]。
昭和58年(1983年),下之城部分被洲本市指定为市文化财[6]。 平成11年(1999年),上之城部分被指定为国之史迹 [7]。
平成29年(2017年),入选为续日本100名城(164号)[8]。
洲本城的上之城位于标高132.6公尺的三熊山上,其涵盖范围东西约800公尺、南北约600公尺。主郭包含具有天守台的本丸、南侧的南之丸以及东侧的东之丸。在东之丸的东侧为武者溜,南侧为马屋。南之丸的西侧为储藏米粮的籾藏。在西侧为西之丸,该曲轮外围大多以石垣围绕。另外,现今在洲本八幡神社看到的“金天阁”,由蜂须贺忠英于宽永18年(1641年)建造,以作为御殿的一部份,其正面为唐破风玄关,可看到蜂须贺氏的家纹。此建筑在昭和59年(1984年)被指定为兵库县文化财。[3][4]
位于洲本城中央偏北侧的本丸,其设计为正方形结构,南侧的大手口为内枡形虎口,西北侧的搦手口为食违虎口。现今虽仅存天守台,但根据天守台的石垣大小以及周边发现的瓦片,可知该天守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且构造为连结式[3],由石垣能看出工法为算木积。在本丸外围的石垣均高五米,但仅有已与其他曲轮有高低差的东侧未搭建,而其他三侧是因曲轮间的高度差过小而做防御工事。
在本丸的东侧为山里郭,根据胁坂时代的城绘图,当时为胁坂安治母亲的住居处。
南之丸依据地形分为东西两区。东侧的东南隅存在著橹台迹,该遗迹的东面石垣发现具有明显的增筑迹象。西侧为籾藏,周为由土垒围绕,在更西侧设有一门,该门设计为外枡形虎口。
东之丸分为南北两区域,北侧为二段郭,南侧为以日月池为中心的水之手郭,在东侧的东二之门为该曲轮唯一的枡形虎口。水之手郭为若遇笼城战时不可或缺的部分,该区的日月池可作为即时的水源,因此在南侧石垣曾做补强作业。
洲本城最古老石垣在东之丸的二段郭,推测是在仙石久秀以石垣筑城时建造。在本丸和东之丸外围的石垣隅角可发现名为“シノギ角”的工法,该工法与隅角为直角的算木积相比,隅角呈钝角。
在洲本城东端的武者溜为最大规模的曲轮,其东侧的东一之门作为洲本城的出入口。该曲轮未发现建物痕迹,推论该区作为军队的屯驻地,或者是当紧急事态发生时,作为领民的避难场所。
马屋位在东之丸的南侧,为洲本城的最南端。该曲轮形状与舌头相似,其机能不明。北侧的大手门[注 1]与南之丸的西门一样为外枡形虎口。
由南之丸的西门向西200公尺为西之丸,该曲轮的南面由石垣筑成,而在该面的南侧更建构了亩状竖堀。北面则是以天然形成的岩石层作为堡垒。
在天守台和东之丸分别有一竖石垣连至山脚居馆部的石垣。东侧的竖石垣是由下之城东面石垣(现无残存)连至东之丸,西侧的竖石垣则是由下之城西面石垣(现无残存)连至本丸天守台。竖石垣有两个作用,一为将上之城和下之城一体化,另一个是确保两处有可连结的通道。该竖石垣群可推定在文禄庆长时期所建。
位在下之城的西北方,三熊山北斜面的山腰处。该处推测作为胁坂期家臣团的住居。因发现西侧竖石垣的构造内含古屋敷,故推论古屋敷是在胁坂初期建成。
现在正面的虎口为外枡形结构,但在蜂须贺时期为内枡形结构。
因三熊山为和泉砂岩组成的岩山,所以在胁坂时期是选用和泉砂岩改建洲本城。但于下之城是采用洲本川北侧名为石之谷采石场的花冈岩建造。东侧的竖石垣,在中段部分是混合和泉砂岩和花岗岩,越是往山麓处,花冈岩使用的比例更多。西侧的竖石垣则是未使用花岗岩,全使用和泉砂岩。
就任期间 | 氏族 | 城主 |
---|---|---|
1526~1549 | 安宅氏
|
安宅治兴
|
1549~1564 | ||
1564~1578 | ||
1578~1581 | ||
1582
|
菅氏
|
菅达长
|
1582~1585 | 仙石氏
|
|
1585~1609 | 胁坂氏
|
|
1609
|
||
1631~1652 | 蜂须贺氏
|
蜂须贺忠英
|
1652~1666 | 蜂须贺光隆
| |
1666~1678 | 蜂须贺纲通
| |
1678~1728 | 蜂须贺纲矩
| |
1728~1735 | 蜂须贺宗员
| |
1735~1739 | 蜂须贺宗英
| |
1739~1754 | 蜂须贺宗镇
| |
1754
|
蜂须贺至央
| |
1754~1769 | 蜂须贺重喜
| |
1769~1813 | 蜂须贺治昭
| |
1813~1843 | 蜂须贺齐昌
| |
1843~1868 | 蜂须贺齐裕
| |
1868~1871 | 蜂须贺茂韶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