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42年中国河南省饥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发生在中华民国河南省的重大饥荒。大旱之后又遭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逃荒者又遇侵华日军轰炸,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但对于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有多种说法,有媒体报道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灾情实录》统计,1942年河南大旱所导致的饥荒中,死亡人数达300万人[1],美国《时代》记者白修德认为有300万到500万人因饥荒而死[2],但加诺特与安东尼在《现代亚洲研究》发表的文章认为单纯的饥荒死亡“远低于100万”,大约70万,并且认为1943年重庆国民政府官方统计为1,484,983死亡,并在后来被发现该数夸大了,因为包含了生育率下降和外出逃荒的人口[3]。
此条目形似评论,须要清理。 (2022年10月31日) |
对于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存在多种说法,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灾情实录》统计,1942年河南大旱所导致的饥荒中,死亡人数达300万人[1]。美国《时代》记者白修德认为有300万到500万人因饥荒而死[2],但Garnaut, Anthony在《现代亚洲研究》发表的文章认为。单纯的饥荒死亡“远低于100万”,大约70万。[3]1943年重庆国民政府官方统计1,484,983死,后来被发现该数夸大了,因为包含了生育率下降和逃荒人口,而生育率下降和饥荒死亡所造成的人口损失效果相约。[3] 并认为白修德的报导是煽情和错误的,这个数字只是白修德的片面想像,国际学术界不应采纳。[3][7]而国民政府早期官方统计的288,006人死亡也受到学者们质疑[7]。
河南省档案馆向《广州日报》记者展示的一份档案显示,逃荒方向大致有四个:大多数经洛阳,沿陇海线向西进入陕西;少部分南下逃亡湖北;还有一部分,北上进入抗日边区;还有极少数向东进入日占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有礼表示,1942年大灾荒,河南人主要逃亡陕西,因为往西可以往四川、甘肃,远离战区,300万河南灾民涌入陕西,豫剧也随之传入,可以说(这次逃荒过程)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自发移民过程。至今,很多河南人与陕西人的关系还比较亲密。虽然当时西部有大量土地,但人口却很少,当时整个陕西人口也不过1000万人。这次大移民促进了西部土地开发,把东部成熟的农业技术带到了西部。[8] “陇海线郑州以东已被占领,能通车的是洛阳以西。坐火车逃难的,最多占总人数的1/3。当时火车数量很有限,运载效率很低,再加上大部分是运货的,难民都是坐在货上面;当时火车时速大约只有30公里,算上停靠时间,从洛阳到三门峡估计要两天。家境稍好的,才有可能坐上火车,多数人是徒步,一路上饿殍遍野,饥民相食的景象惨不忍睹。
重庆国民政府在收到河南受灾情报后,三次拨发急赈款,第一次拨400万元,第二次拨1,000万元,第三次拨2,000万元,后河南省自筹赈款[9]。
1942年7月21日,李培基电请重庆国民政府,使1942年度河南省征购粮食数目减少120万石。10月,重庆政府派张继、张厉生赴河南实地勘察后,将河南的征粮负担再次减少100万石。[10]
救灾委员会的主要办法有三:(1)开仓。河南省在1942-1943年曾三次开仓救灾,先后散发粮食12.6万石、15.4万石、33.4万石。最后一次开仓是在1943年3月春荒之际,此次开仓,已用尽各县所存历年积谷。此外,政府还强制查封散发了大户馀粮共计8.8万石。(2)借粮。省府所在地鲁山县灾情极重,曾向汤恩伯借军粮160万斤,于1943年春节前后全部发放灾民,后于1943年9馀人底如数还清。此外,省府还曾向第一战区借军粮3.5万大包,计400馀万斤;此外,另有军队所出工振粮1.2万包。(3)平粜。所谓平粜,就是政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具体到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因本省存粮过少,不足救灾,故所谓平粜,乃是指由河南省政府出面,筹集资金,向邻近陕、皖、鄂各省平价购买粮食。1942年9、10月间,省府曾筹措平粜基金2千馀万元,正式启动平粜事务;1943年1月,又得中央之助,由中国农民银行贷给平粜基金1亿元,本省农工银行借垫4千万元,各县筹集资金1亿有馀,自省至县,成立各级平粜委员会,并设立了陕西采购站、安徽采购站、湖北采购站及相应的运销机构。三个采购站共计购进平粜粮2405万斤,另有非平粜粮(包括各种杂粮)若干。其中以陕西为最多,共购平粜粮1059万斤;借粮820馀万斤。此外,省府还从第一战区商拨了2.59万包军粮用作平粜粮。据《河南政府救灾总报告》的不完整统计(做统计时,部分配销站数据还未上报),购回配销出去的粮食,至少在3亿斤以上。[11]
1942年的河南,三面被日军包围,唯有西面陇海线尚与陕西保持联系。有鉴于此,蒋介石在1942年末曾亲自下达手令,命河南省救灾委员会沿陇海线,在重要地点设立粥厂,救济西去逃荒的灾民。后择定广武、洛阳、灵宝、常家湾、阌底镇等 5 处各设一厂,统限 1943 年 1 月 1 日组织成立,开始收容西上灾民。其经费全部由中央拨付报销。自设立至结束,共耗费经费 800馀万元,救济灾民达 55.8万馀人。此外,省内各县亦普遍设立粥厂,总计4289处,收养灾民189万馀人。[11]
“省府已有明令,将三十年度斗馀,军麦价款,一律放赈,这一贤明处置,不知救活了多少人命。”据河南省政府编印的《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记载:豫省曾三次开仓贷谷。第一次是1942年春青黄不接、民食匮乏之时举办的开仓贷谷,共贷出小麦125,770石3斗9升。第二次是1942年各地秋收歉薄之后举办,共贷出及散放谷麦各半共15054,000市石。第三次是1943年3月春荒严重之际,省府令各县速将现存历年积谷合计332,749石8斗6升,悉数散放灾民用资救济。
第三届国民参政员郭仲隗晚年《江流天地外》记载“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但河南军方多次报灾,所以亦不符合史实。汤恩伯、蒋鼎文、李家钰等均向国民政府报灾,只有河南省政府瞒报灾情。
王芸生、曹谷冰合著《1926年至1949年的旧大公报》记载“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也是王芸生、曹谷冰60年代对中国国民党的丑化抹黑,而实际上,国民政府派遣了张继和张厉生等人前往河南调查灾情[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