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槌(图皮语:maraca),亦称为沙锤、砂槌、沙铃或沙球,是一种敲击乐器,属于体鸣乐器,沿自南美洲哥伦比亚。大概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除哥伦比亚外,在不少的南美国家都可以找到相近的古代沙槌证据。包括有牙买加、委内瑞拉、古巴和特立尼达岛等。[1]
和击木一样,沙槌较常以一对演奏,但单使用一只亦可以。
古代的沙槌是把一些果实-通常为葫芦或瓢瓜,采摘后晒干,让内里的水份蒸发及果肉收缩乾化后,剩下果实的种子留在瓜囊内。经过摇晃后种子和果壂互相撞击,产生幼细但密集的声响。再加上手把,便成了现今沙槌的雏形。
现时所制造的沙槌,仍有相当部份是使用果实晒干而成,但所用的果实则多样化,例如椰子、金瓜等,只要是呈椭圆体而果壁在晒干后不会容易弄破的就可以了。除了果实外,现时亦有以塑胶或金属为外壳的。前者可以大大减低成本,后者则可避免易损坏的问题。至于乐器内的发声体,现时已改由其他材料来代替果实种子,如胶粒、金属砂、豆类等等,这样可以确保乐器能演绎不同音量的效果。
沙槌和椰铃(铁沙铃的前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唯一的分别是椰铃外围会多加一层网状的发声物,而里面的果实则可有可无。形成了沙槌的撞击的声音在内,而椰铃则以外为主的差别。
手只持乐器的手柄部份,尽量不要触及发声体。主体朝上向外,约成30-45度。演奏时,靠手腕推向外的扭动来摇动乐器,乐器里面的发声物撞击而发出声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