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橋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燕桥(英语:Sand Martin Bridge),是香港桥梁之一,沙田乡事会路的一部分,以1980年代初战绩彪炳的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命名。沙燕桥位于沙田城门河中游之上,贯通往来沙田市中心与沙田围等地的交通。
沙燕桥实际上是沙田乡事会路的其中一段,并非独立街道。沙燕桥西起源禾路,连接沙田市中心及沥源邨附近;东至大涌桥路,接驳沙田围一带道路。桥上除双向各三条行车线外,亦设有行人路和单车径,是一道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现代行车天桥。行人、单车及车辆使用此桥梁都不另收费,翠榕桥均是采用同一个设计款式。
沙燕桥的命名是源于沙田区的一支少年棒球队“沙燕队”。该队是香港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于1982年成立,由当时沙田基觉小学下午校的校长卢光辉提议,并获时任沙田区政务专员的前行政长官曾荫权拨款支持。而由基层儿童组成的沙燕队,于翌年出战香港少棒联盟公开赛即夺得冠军,成绩斐然。及后,沙田区议会及民政署决定将此桥命名为“沙燕桥”,以兹纪念。[1]
此外,曾荫权曾经问过卢校长为何不以龙、虎、豹等命名,卢校长解释,争强好胜不是华人应有的作风,第一支华人棒球队应突显华人英姿,故以“燕”为名,代表行事低调,再加上“沙燕楼”就在学校旁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