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意旨將歷史研究系統化、科學化,整理出一套方法學提供予各程度歷史研究者的指導方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学方法(英语:Historical method)为历史研究的方法学,目前广义分作三项方法:第一,“学习证据分类”、第二,“收集证据”、第三,“传达证据”;综合上叙方法,将罗列的证据书写成文章,用以描述历史事件、或讨论历史议题等,被视为历史学者的基本学识与技能。不过,除了上叙史学方法之外,其馀尚有其他较具争议的因素,难以做概括性统一论述。[1]:39-43
史学方法首倡于欧洲。十七世纪,欧洲兴起一波“科学革命”,西方思想界冀望在各界都发展一套认识自然或社会规律的方法,例如物理学界有牛顿的成就做代表,又或者经济学界亦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普遍理性”的思维也开始在人文学科发酵,于是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期间,便将这套重视理性分析与科学方法的模式运用在历史研究之中,在十九世纪集其大成,并以“兰克史学”为代表,历史哲学家开始认为,历史文明的进化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有一套通则。[2]:73-79、6-7
同时,十九世纪的史学家普遍延续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们的想法,认为文明发展是持续进化的“进步史观”,而欧洲则是全世界最进步的地方,所以当时西方历史编撰者,不乏以文明与民族国家的优越意识进行历史研究,“兰克史学”的兴起背后便是“民族即国家”思潮的反应之一;这套思维模式后来传播到非西方世界,以中国而言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清末民初之际,学者梁启超、章太炎的史学论述,常被评述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2]:7-9(也包括钱穆的《国史大纲》[3]:118-119)
在十九世纪前的历史著作,欧洲的历史学者大多为“业馀”出身,比如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或塔西佗《编年史》,多强调叙述而少见分析,侧重单一事件、凸显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华丽的词藻、营造戏剧性冲突的铺陈,造成早期历史著作常有文学化的现象(东方司马迁《史记》也常见文学化的叙述手法[4])。直到十九世纪之后,开始有一批职业历史学者出现,兰克更进一步提出“如实直书”的名言,他们的研究成果建构在十五至十八世纪期间重视学术思维、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当代“专题论文”的型式也在十九世纪出现;历史学科也从原本的人文主义传统,开始有现今科学化、专题化的倾向。[1]:11-15[2]:17-19、8
在进入史学研究方法之前,首先便是要决定研究者自身要研究的主题。主题的难度取决于研究者的身分(高中生或者硕、博士生),主题有时由指导者(教授、老师)指派,有时由研究者自行寻找,然而不论是何种题目,其主题的选择仍可按下列几个方向来索骥:[1]:43-45
研究过程之中,对证据本身进行各类探究也是必要的步骤:[1]
收集证据尚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在搜罗证据之前,若有缜密的规划,且查找过程中有做纪录,对于后期的分析工作也可提升效率:[1]:91-121
在充分使用证据之前,必须先进行“外部考证(英语:external criticism)”与“内部考证(英语:internal criticism)”,前者判断证据的真伪,后者决定证据的可靠性。“外部考证”在判断证据真伪前,不少须仰赖现代科技来辅助,这项技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展,也由于技术限制,“外部考证”较少由研究初学者处理。[1]:143即便如此,大多数专业历史学者仍鲜少进行“外部考证”,“外部考证”最大目的在于避免使用伪证,确定证物的版本有无伪造、窜改、残缺、剽窃,确定证物权威性以及年代日期,事实上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之间有许多叠合之处,例如由外部考证鉴定出来的作者或日期,也是内部考证处理文献意义时,需要使用的佐证。[1]:144
鉴定作者的年代时期是外部考证一项重要目的,它在实际执行起来比想像中繁复,一般而言有三种方式:[1]:145-148
方式 | 释义 | 举例 |
---|---|---|
内容分析 | 查找内文有无不符合标注时空背景的叙述 |
|
多件证据比较 | 把文献与同时代其他文献拿来进行写作风格比较 | |
证据物质特性 | 检查证据的物质特性,是否符合叙述年代 |
|
在史学渐趋专业化的现代,外部考证的鉴定通常会委由其他领域的专家,诸如语言学(linguistics)、古文字学(paleoaraphy)、碑文学(epigraphy)、古文献学(diplomatics)、印章(seals)、纹章学(heraldry)、家谱学(generalogy)、古钱币学(numismatics)、编年史(chronology)。[1]:155-160
内部考证的目的确定证据的考靠程度,判读写作者的真实意图,即便是企图说谎、颠倒事实,历史学者必须判读文字背后的意图,通常透过“上下文规则”来理解文献用词的“字面涵义”以及“实际涵义”,例如作者使用该词汇,是拐弯抹角或是冷嘲热讽;语意也会随著时间和空间出现变化,例如“自由人”一词,在当代指不受奴役的人,但在十七世纪的美国康乃狄克州,“自由人”则仅指享有民事权和政治权阶层的人。[1]:163-165
内部考证往往需要从观察报导的细节开始培养,但报导文章中很多时候仰赖证人(被采访者)的口述,于是证人本身不论是体能性质或社会性质都必须被检验;以“体能”而言,证人的视觉、听觉能力,有无服用药物的习惯,年纪或噪音等等,事件当下的注意力集不集中,都会对他的观察力产生影响;若以“社会性质”言之,则牵扯到见证人对观察主题的理解程度,譬如理不理解当地的语言、熟不熟悉当地的风俗,所以当西班牙人以征服者姿态入侵美洲大陆时,他们针对印地安人的行为和文化的记录上,错误层出不穷。[1]:166-169
以下提供一些内部考证的建议,研究者不必照单全收,但仍可帮助研究者初步判读:[1]:180-181
出现于写作后期,大量收集证据之后,必须经过适当的修改以及删减,才能进行分析、诠释,最后提出综合性的结论,这部分亦是历史研究之中最困难的章节,以下提供一些关于“分析”提纲性的建议,内容琐碎,也不乏功能重叠的部分:[1]:185-204
方式 | 释义 | 举例 |
---|---|---|
分析 |
|
“墨西哥城在殖民时期玉米供需价位与运输成本之间的关系?”
|
假设 |
|
“为何主人会毒打奴隶致死或伤残?”
|
偏见与主观 |
|
“西班牙内战中,历史学者曾经对将领是否能因部下功劳、获得荣誉之事,进行辩论。”
|
关联性与选择 |
|
“研究英国十九世纪初工厂使用童工的问题?”
|
最终综合 | ||
解释 |
|
|
强调 |
|
|
排列 |
|
|
推理 |
|
“哥伦布进行航行的动机?”
|
研究者花费大量心力进行证据收集、繁复的考证,以及归纳分析之后,能否以“清晰、有力、典雅”的方式表达给他的读者,这便有赖写作、修改的训练;在写作上,可以设定几项提纲式的技巧建议,但请谨记,写作上所需的技巧远不止于此:[1]:211-235
在历史研究或者其他专业领域的著作,不上注脚或注释便无法获得事实检验,所以注脚与文献目录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各个国家对于注脚的形式和规定不一而足,在发表研究的文章中,仍要端看各国家或者出版机构,对此是否有不同的规定。[1]:237-239
中国史研究学者严耕望对于当今学者使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秉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但他对于过度套用“模式”、“理论”、“体系”的角度治史,则怀有疑虑,大有先射箭再画靶研究之感,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实是一项良好的辅助工具,但是历史研究始终是要自己从史料搜罗,建构出自己的一套观点,而非一昧盲目滥用理论与模式。[5][3]:44-4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