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道狂之诗》是香港作家乔靖夫的武侠小说,2008年由香港出版社天行者出版出版卷一《风从虎.云从龙》,全书共二十一卷;台湾版本由盖亚文化出版,中国大陆则从2011年开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除此之外该小说亦授权梦马工作室改编为漫画,自2011年连载至今。
明朝正德年间。小说内容提及明朝宁王朱宸濠恢复亲兵护卫,招揽死士,为其起事作准备,并提及阳明子王守仁出任江西巡抚,卷18起则叙述宁王之乱,直至结局卷21提及明武宗驾崩及王守仁去世等事件,由此推断故事发生于公元1514年-1529年期间。
河南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寺僧自古已有修练武艺的传统,以超脱生死的武道精神,参贯禅机。相传少林寺最基础锻炼功法“易筋经”及“洗髓经”,乃是达摩祖师从天竺传来,并衍生出其他少林武技,实际不可考。少林武功在隋唐之间已负盛名,雄视武林近千年,对中原各派武术影响极深,故得“天下武宗”的称誉。少林派属正统外家,主要走刚猛硬派一路。少林寺僧练武本为参禅及保护寺院之用,因威力太猛,容易造成杀孽,因此不传俗家。佛家戒杀,故其武技少用刀剑利器,而主力发展徒手拳法及棍棒之术。寺内武僧亦同时修禅,“禅武不二”的精神,乃为少林武道之根本。少林派武术博大精深,秘藏寺院内的拳械与各种功法甚多,号称“七十二技”。但有说其中部分已经再无人传承修习,仅存于拳经兵谱之内,实已失传。著名武技:少林五拳、紧那罗王棍、十八铜人阵法
元末全真道人张三丰于湖北武当山创立。张真人身材魁伟,体质异常,不论寒暑,皆只穿一衲一蓑。相传其内家武功,乃参悟道家的内丹养生功法,转化成强身技击之术,据记载曾有“单丁杀贼百馀”的勇武事迹。 张真人入武当山修道后,某日得观蛇鹤相斗,从两者身姿动作,领悟了劲力刚柔之理,创出武当最高绝学“太极”,从此奠定武当派在武林二百年来的地位。 武当派武功素以拳剑著称,原本专走内家功夫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路数,武当弟子亦全为道士;惟二十馀年前大破“物移邪教”一役后,全派上下突然还俗,武学风格更大加改革,摒弃了养生道术而偏重于武斗实战,所有拳法剑术重新大幅整编,走上了暴烈辛辣之路,又以极峻烈的方式训练大量弟子,武当派声势因而一时大振,并生起“天下无敌,称霸武林”的野心。著名武技:太极、武当形剑、武当势剑、武当行剑、武当飞龙剑、两仪劫拳
由武当派叛徒“波龙术王”组成,大本营在庐陵城外青原山的“清莲寺”,全员旨穿五色大袍,以“物移教”为信仰,术王众人人残忍成性,行事纵欲。由于干部是武当派弟子,所以术王众功夫夹杂武当派剑法和“物移教”药物两家之长。
东汉道人张陵(初代张天师)入四川青城山修道时,已有遗下“雌雄龙虎剑”及“降魔功”等奇功的传说,可知青城武道源流极长。目今之青城派,其历代祖师可上溯三百馀年之久。 青城派武功经过多年提炼,渐渐专注研习剑术之道,拳术等法已经旁落到次要位置,因而亦有人直接称青城派为“青城剑派”。青城剑法入门讲究快速准确,以攻止攻,抢险截击;至大成后,则追求以无匹剑势震慑对手,其招术反璞归真,变化不繁。青城剑独步四川一省,故有“巴蜀无双”的美称。著名武技:雌雄龙虎剑、水云剑、风火剑
坐镇四川佛教名山峨嵋山,实际创立历史已不可考。有传说春秋时代“白猿公”司徒玄空,入山创立峨嵋武学,此事并无足够佐证;但可以确定最迟在宋代,已有僧人道士在山中传承武功的记载。数百年来,峨嵋山上及山下邻近地区的各种武术家数,渐渐自然融合,最终成之为峨嵋派。 峨嵋派武道以枪棒术最为世人所识。峨嵋枪法独步天下,讲究闩拦扎打间的变化微妙,武林各派长兵,惟有少林棍棒能与之较量。 峨嵋武功虽然最初源出于佛道宗教,但早已演变成为俗家门派,兼收男女弟子,传承之风比一般的山门派系较为开放。由于枪棒属长兵器,适合于战阵上使用,峨嵋派弟子参军入伍也较他派为多。著名武技:骑龙枪、大手臂、圆机枪法
由全真派当祖师王重阳之弟子、“北七真”之一“广宁子”郝大通于金朝时入山创派,至今已逾三百年历史。创派之初已有传习道家剑术,经过数十代的传承和研究,创编出华山剑法共四十八套,为当今最悠久而渊博的剑术名家,因此在武林上有“剑宗”的称号,并有著名武谚云:“拳出少林,剑归华山”,可证其不二之地位。 华山既精研剑法,品种自然繁多,从轻灵迅捷到刚猛无俦的剑技都囊括在内;但练到高级处,则专门讲究“以气御剑”,以道家内丹养气的功法,结合击剑招数,运用呼吸吞吐催动剑劲与剑速。故其发招,往往剑锋未至,所生气劲已先夺势,此为“气剑一如”的最高境界。著名武技:飞仙九势、大还剑、元亨剑法
创派于甘肃平凉崆峒山,其源流极远,秦汉古辞书尔雅已有“空同之人武”的记载。今之崆峒派武道,为历代入山修练之儒、释、道三教人士的武术合流形成,并参长西域外族武斗之法门,于一百六十馀年前,由祖师飞云子集大成,开山立派。 崆峒武术以繁杂见称,刀枪剑棍拳腿等皆有习练,冷门及奇门兵器亦格外多,钩、铲、鞭、刺、铁扇、飞爪、风火轮、判官笔等都收入。其目的是要修练到随时手拿一物皆可为伤人之器;单一兵器能够发挥异种的打法;器械法与拳法又可互换或夹杂运用,以混合变化的花法迷惑敌人,秘诡莫测。著名武技:八大绝
“八卦拳”为出现于安徽、江苏一带的武术,源流无从考证,最初可能与道家思想有关,但发展至后世之八卦门,已经完全是俗家武术,并无宗教内容,所谓“八卦”,仅是借卦象的方位为代号,演示步法的行进路线而已。今八卦门总馆在安徽(明代南直隶省)南部徽州府。八卦门武术以精绝的“八卦步法”闻名于世,锻炼时以绕圈走转为基本,实战时擅长游身绕击敌人侧面甚至后方,甚难防御。其拳法实际上多用掌(所以也称“八卦掌”),刚柔并济;开掌除了发劲打击,也为了施展多采的擒拿错骨技法,再配合下路步法的跘足踢扫,又可变化成摔投招式,“八卦拳”不论离身长攻和贴身短打皆有独到之处。八卦门兵器以刀剑短兵为主,又有双匕首之法,以刃代掌施用。另有五尺开外的巨型“八卦大刀”,本来只是门内练功用的重器械,但偶尔也有实战里能使得动的高手。著名武技:八卦沉雷掌、八卦游身掌、龙爪十缠、八卦破身刀
“心意拳”为一种极古的武术,来源不详,有说是少林武功外流而形成;另有说法乃是宋朝抗金名将岳飞,以枪法为基础所创,恐为假托。心意门现以山西祁县为根据地,传人远布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流传甚广。 “心意拳”功法古璞,练者往往集中于“五行母拳”和“十二大形”单式重复演练,而无繁复连绵的套招。战术讲究以全身整体发雄浑之劲,一步直占中门(所谓“打人如走路”),以压逼的打法,不予对手空间,硬进硬打,不招不架。 心意门以拳法的发劲之理为根本,所创的兵器术亦是用重兵刃为主,其双手长刀及大枪最是著名。著名武技:五行母拳、十二大形、心意三合刀、六合大枪
发祥于有“武术之乡”称誉的河北省沧州府(明代属北直隶省)一带。相传“秘宗拳”最早出现于唐代,乃模仿猿猴相斗的动作而创,故有“猊宗拳”、“猊猔拳”、“猕宗拳”等名称,后世以音近而改称“秘宗拳”,以形容其灵动跳跃、变化难测的风格。据记载有宋朝拳师周侗最精此艺,并传予梁山好汉“玉麒麟”卢俊义,再传浪子燕青,史未可考。秘宗门武术可谓综合了中原北方武技之精华,身法和步法讲究闪转腾挪,窜蹦跳跃,甚重视腿功踢蹴,擅长离身长手远击,迅快连击制敌。以拳法为基础,又演变多种兵械用法,如剑、单刀、长枪等,同样走轻灵巧胜的风格。另外亦有修练飞镖暗器。著名武技:半披风拳、里外战、明堂快刀
来历甚古,源出湖南,在宋朝时实与西岳华山的道门武艺源同一脉,后来南传与湘地武兿合流,技法上已大大相异,但仍保存了华山“以气御剑”的要诀,百年来流布甚广,从湖广到江西,甚至广西都有分支传人,名动三省,声势只稍逊于九大门派里的“三门”:八卦、心意、秘宗。
临江城内第一大武馆,阮家祖上艺成于无极门后自成一系,已在临江立足设馆四代之久,声势颇大,以刚猛刀法与拳掌名闻江湖。
湖南巨禽门乃揉合当地著名的鹰爪门功夫与南方传来的鹤拳而成一家。
神机营主帅,肤色黝黑、身材矮小,为人思虑周密、小心谨慎。 征伐武当之战时,在沙场上被“褐蛇”樊宗以飞剑刺杀。
卷数 | 副标题 | 目录 |
---|---|---|
卷一 | 风从虎·云从龙 | 序章 飓风男儿 第一章 五里亭武斗 第二章 青城剑派 第三章 道传弟子 第四章 武当众 第五章 坎离水火‧雌雄龙虎 第六章 异刀客 第七章 归国的猎人 第八章 决志 |
卷二 | 蜀都战歌 | 第一章 豹房御前比试 第二章 心法 第三章 成都 第四章 峨嵋枪棒 第五章 童大小姐 第六章 牙城酒 第七章 兵鸦四刺客 第八章 岛津虎玲兰 第九章 笼斗 第十章 英雄不孤 第十一章 同伴 |
卷三 | 震关中 | 第一章 武当山 第二章 巫峡出川 第三章 见性馆 第四章 华山论剑 第五章 破阵子 第六章 入关 第七章 麟门客栈 第八章 盈花馆 |
卷四 | 英雄街道 | 第一章 出阵 第二章 东军 第三章 西军 第四章 千山未及此山高 第五章 少林对武当 第六章 围攻 第七章 虎穴 第八章 仇敌 第九章 救兵 |
卷五 | 高手盟约 | 第一章 荆烈 第二章 武当三戒 第三章 八卦对太极 第四章 阴流‧阳极 第五章 水中斩月 第六章 群龙聚首 第七章 合战 第八章 奇材 第九章 约定 |
卷六 | 任侠天下 | 第一章 收徒 第二章 征服者 第三章 回山 第四章 征途 第五章 渡江西 第六章 因缘 第七章 庐陵会 |
卷七 | 夜战庐陵 | 第一章 波龙术王 第二章 阳明先生 第三章 夜袭 第四章 女武者 第五章 夜战八方 第六章 青城剑道 第七章 血斗 第八章 济世 |
卷八 | 破门六剑 | 第一章 野和尚 第二章 温柔的缠斗 第三章 破心中贼难 第四章 学剑 第五章 舍身刀 第六章 刃风·梦想 第七章 群侠聚义 第八章 大旗 |
卷九 | 铁血之阵 | 第一章 潜行 第二章 破关 第三章 火烧清莲寺 第四章 围阵 第五章 磨剑 第六章 传人 第七章 秘练 |
卷十 | 狼行荆楚 | 第一章 鬼刀陈 第二章 狼男与狼女 第三章 蜂刺 第四章 战湘龙 第五章 爱与战斗 第六章 御武令 第七章 气节 |
卷十一 | 剑豪战争 | 第一章 盟友 第二章 野寺 第三章 云隐神行 第四章 神功 第五章 巧遇 第六章 复仇的意志 第七章 出林 |
卷十二 | 兵刀劫 | 第一章 蛇潜 第二章 剑与火 第三章 巡棺 第四章 疗伤 第五章 虎扑龙 第六章 劫持 第七章 旅伴 第八章 天敌 |
卷十三 | 武当之战 | 第一章 狂者与少女 第二章 迎击 第三章 蜕壳 第四章 内奸 第五章 逆变 第六章 一羽不能加 第七章 死战 |
卷十四 | 山·火·海 | 第一章 断命 第二章 冲锋 第三章 出柙虎 第四章 生命之激撞 第五章 最强 第六章 死地 第七章 终战 第八章 擂台 第九章 接战 |
卷十五 | 羊与虎 | 第一章 关外 第二章 山螺 第三章 暗剑 第四章 狂者 第五章 狼军 第六章 虎相 第七章 夜试 |
卷十六 | 光与影 | 第一章 王道 第二章 跟踪·潜伏 第三章 刺客·剑客 第四章 龙虎 第五章 血魔 第六章 进府 第七章 夜花 第八章 妖瞳 第九章 苏醒 |
卷十七 | 风卷山河 | 第一章 羁绊 第二章 加盟 第三章 笼牢 第四章 暗涌 第五章 风起 第六章 追杀 第七章 江战 |
卷十八 | 杀与禅[2] | 第一章 迎军 第二章 危城僧 第三章 虚敌 第四章 假将 第五章 旌旗·梦想 第六章 女煞 第七章 变局 第八章 金身鬼 第九章 落花 第十章 禅悟 |
卷十九 | 仁者剑 | 第一章 御驾 第二章 行军 第三章 奇袭 第四章 王师 第五章 临城 第六章 心剑 第七章 湖战 第八章 龙虎决 |
卷二十 | 王道心 | 第一章 王者梦 第二章 焰攻 第三章 复仇刀 第四章 伏魔 第五章 三箭 第六章 来客 第七章 知己 第八章 对练 第九章 面圣 后记 |
卷二十一 | 血与铁 | 第一章 生死 第二章 传信 第三章 神医 第四章 谲变 第五章 还京 第六章 兽剑 第七章 离别 第八章 相逢 第九章 决斗 第十章 归还 后记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