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一極集中
日本過度集中於東京都的社會問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京一極集中(平假名:とうきょういっきょくしゅうちゅう),指的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以及社會資源和活動過度集中於東京都及其周邊縣的問題。總人口達3,700萬,也因此引發了嚴重的問題。如一旦關東地方發生大地震,其損失與影響都將難以估量;而最嚴重的問題是高人口密度造成的高壓力,而造成少子化問題。
人、財、物的集中
二戰結束後,特別是日本進入高度成長期以來,人口從地方大量流向東京都市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上半葉淨遷入147萬人、下半葉淨遷入156萬人,六十年代日本進入高度成長期,上半葉東京都市圈淨遷入186萬人、下半葉淨遷入136萬人。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首都圈人口增長有一半是人口從地方淨遷入造成的。[1]
東京都經濟最大的特點是總部經濟,東京都所擁有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數量全球第四,而總部集中程度更甚,根據金融時報2015年的報告,進入全球企業市值前500的日本企業,有四分之三把總部設置在東京。[2][3]
原因
日本擁有世界獨有的核心局制度,位於地方的非核心局電視台甚至不能自行編排全國性節目,核心局掌握着全國性節目的生殺大權,這留給日本國民一種「流行時尚都是核心局在播,地方電視台只報道傳統文化和黑社會火拼體裁」的印象。[8]
1940年,在與德意簽訂鋼鐵條約之後,日本進入了總體戰體制,生活物資開始進行配給。雖然1949年道奇計劃中收緊銀根和放開進出口的要求結束了由吉田茂政府創設的傾斜生產方式,但經濟官僚仍可透過產業政策等對產業進行強有力干預,此等帶有戰時遺風的制度被經濟學者野口悠紀雄稱為「1940年體制」,此外二戰後大量生產體系的創立使得官僚協調工業生產較為容易[9]。以上這導致了公司總部在東京的集中。
-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候選人尼克遜為了吸引北卡羅來納州紡織從業者的選票,承諾對日本紡織品的進口施加限制。尼克遜當選後,儘管眾議院通過了一項進口限制法案,但他不願冒違反關貿總協定的風險批准法案,只好向佐藤榮作進行交涉,以歸還沖繩主權作為交換,要求日本政府自行限制纖維製品出口。[10]借日美紡織品貿易衝突的理由,通產省責令紡織業界的總部和行會搬遷到東京(日本紡織協會沒有搬遷,但在1970年,纖維製品業界還是在東京設立日本纖維產業聯盟)。「產業協會和總部遷往東京」這一要求實則來自通產省的高級官僚,譬如時任通產省纖維局局長的三宅幸夫說:
“ | 大阪比起美國更是敵人,你們產業協會的總部不搬來東京,我們政府就不和美國談判。 「敵はアメリカより大阪、業界団體の本部が東京にこない限り対米交渉はできない」 |
” |
——三宅幸夫,[9][11] |
後果
田中角榮在《日本列島改造論》裏說,發生火災,只需五小時,住宅過於密集的街區即會燒成白地。[15]1979年歐共體曾出具一則對日經濟競爭報告,文中直言日本人是「住在兔子籠里(的經濟動物)」。[16]
而至於由於人口流入過多導致的上下班高峰期電車極端擁擠的問題,儘管各大鐵路公司大量投資改善線路以舒緩擁擠,但效果遠未令人滿意。
對策史
1972年6月自民黨總裁選舉前夕,尚為通商產業大臣的田中角榮提出自己緩和大都市的都市病的競選綱領,即《日本列島改造論》。他主張應該以交通基礎設施為基幹改造日本,建立以東京為中心的「一日經濟圈」,借新幹線使全國據點都市和東京間的移動時間在1-3小時之間。[18] 這項政策甫一實施,就遭遇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國內物價瘋漲,彼時田中角榮在黨內的政敵福田赳夫藉此機會發難,田中角榮不得已只能任命他為藏相(財政部長),福田赳夫遂大大縮減了政策。[19]
參見
來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