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极集中
日本過度集中於東京都的社會問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京一极集中(平假名:とうきょういっきょくしゅうちゅう),指的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以及社会资源和活动过度集中于东京都及其周边县的问题。总人口达3,700万,也因此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如一旦关东地方发生大地震,其损失与影响都将难以估量;而最严重的问题是高人口密度造成的高压力,而造成少子化问题。
人、财、物的集中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日本进入高度成长期以来,人口从地方大量流向东京都市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半叶净迁入147万人、下半叶净迁入156万人,六十年代日本进入高度成长期,上半叶东京都市圈净迁入186万人、下半叶净迁入136万人。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都圈人口增长有一半是人口从地方净迁入造成的。[1]
东京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总部经济,东京都所拥有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数量全球第四,而总部集中程度更甚,根据金融时报2015年的报告,进入全球企业市值前500的日本企业,有四分之三把总部设置在东京。[2][3]
原因
日本拥有世界独有的核心局制度,位于地方的非核心局电视台甚至不能自行编排全国性节目,核心局掌握着全国性节目的生杀大权,这留给日本国民一种“流行时尚都是核心局在播,地方电视台只报道传统文化和黑社会火拼体裁”的印象。[8]
1940年,在与德意签订钢铁条约之后,日本进入了总体战体制,生活物资开始进行配给。虽然1949年道奇计划中收紧银根和放开进出口的要求结束了由吉田茂政府创设的倾斜生产方式,但经济官僚仍可透过产业政策等对产业进行强有力干预,此等带有战时遗风的制度被经济学者野口悠纪雄称为“1940年体制”,此外二战后大量生产体系的创立使得官僚协调工业生产较为容易[9]。以上这导致了公司总部在东京的集中。
-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候选人尼克松为了吸引北卡罗来纳州纺织从业者的选票,承诺对日本纺织品的进口施加限制。尼克松当选后,尽管众议院通过了一项进口限制法案,但他不愿冒违反关贸总协定的风险批准法案,只好向佐藤荣作进行交涉,以归还冲绳主权作为交换,要求日本政府自行限制纤维制品出口。[10]借日美纺织品贸易冲突的理由,通产省责令纺织业界的总部和行会搬迁到东京(日本纺织协会没有搬迁,但在1970年,纤维制品业界还是在东京设立日本纤维产业联盟)。“产业协会和总部迁往东京”这一要求实则来自通产省的高级官僚,譬如时任通产省纤维局局长的三宅幸夫说:
“ | 大阪比起美国更是敌人,你们产业协会的总部不搬来东京,我们政府就不和美国谈判。 “敌はアメリカより大阪、业界団体の本部が东京にこない限り対米交渉はできない” |
” |
——三宅幸夫,[9][11] |
后果
田中角荣在《日本列岛改造论》里说,发生火灾,只需五小时,住宅过于密集的街区即会烧成白地。[15]1979年欧共体曾出具一则对日经济竞争报告,文中直言日本人是“住在兔子笼里(的经济动物)”。[16]
而至于由于人口流入过多导致的上下班高峰期电车极端拥挤的问题,尽管各大铁路公司大量投资改善线路以舒缓拥挤,但效果远未令人满意。
对策史
1972年6月自民党总裁选举前夕,尚为通商产业大臣的田中角荣提出自己缓和大都市的都市病的竞选纲领,即《日本列岛改造论》。他主张应该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基干改造日本,建立以东京为中心的“一日经济圈”,借新干线使全国据点都市和东京间的移动时间在1-3小时之间。[18] 这项政策甫一实施,就遭遇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国内物价疯涨,彼时田中角荣在党内的政敌福田赳夫借此机会发难,田中角荣不得已只能任命他为藏相(财政部长),福田赳夫遂大大缩减了政策。[19]
参见
来源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