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南明将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定国(1621年7月29日—1662年8月10日),字鸿远,又作宁宇、霖宇、一纯、大绶,陕西延安府(现属陕西省榆林市)人,南明晋王,抗清将领。
李定国是明末民变势力之一大西将领,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大西大顺三年末(1647年初)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大西军馀部南逃至云南称安西王。后与一众大西将领一同归顺南明,成为永历朝廷重要的抗清将领。
永历六年(1652年),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州,“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吞并中国南方七省。因功封西宁王。但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
永历十年(1656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后孙可望降清,并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使西南防务机密尽失,清军大举攻黔。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继续抗清。永历十六年(1662年),永历帝被杀,他忧愤至极,一个多月后病亡。
李定国出身贫寒,所以关于李定国早年生活后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十岁时开始追随张献忠,拜其为义父。李定国能征善战,喜欢阅读《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素称“万人敌”、“小尉迟”;以宽慈著称,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张献忠破成都,被封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大西大顺三年(1646年),清军入川。大顺三年末(南明隆武二年末,1647年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与孙可望率大西军馀部南走綦江,先入贵州,后借云南沙定洲之乱进入云南,当年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永历二年(1648年),李定国攻破佴革龙,擒杀沙定洲,平定云南。李定国在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李定国劝说孙可望:“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界,以中国为重,今挈滇、黔、蜀归就明室,诚心辅佐。”[1][2]永历三年(1649年),“四将军”政权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永历六年(1652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俘虏叛臣原庆国公陈邦傅、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3],大西军收复广西;然后北上大战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尽复湖南[4]。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5]。黄宗羲称:“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6]全国的抗清斗争也因此出现了第二次高潮。李定国在永历朝廷的功绩与名望越来越高,遭孙可望相嫉,造成两人分裂,李定国为顾全大局,被迫退入广西、云南,继续经营反清事业。同年七月,孙可望奏请永历帝封李定国为西宁王[7]。
1654年(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相约会师广东新会,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图取广州,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加之瘟疫流行,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注 1];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1656年(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李定国受封为晋王[8]。
1657年(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对李定国倒戈相向;然而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许多将领皆投向李定国阵营,孙可望大败,败退贵州。同年,孙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国击败孙可望后仍坚持抗清,保卫永历帝政权。
因西南军事情报被孙可望出卖,故清军次年三路大军共计五万人大举进攻贵州、云南。赶跑孙可望之后,李定国对刘文秀等同僚不放心,军事部署失当。二十万明军屡遭失败。
1658年(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十二月十五日,永历帝率领文武百官离开昆明[9],同日到达安宁。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昆明[10]。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退出昆明,并指挥明军主力在磨盘山血战中狠狠打击了吴三桂带领来追的清军,但是由于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投敌,向吴三桂泄漏了李定国伏击清军的计划,未能达到一举歼灭全部清军的目的。磨盘山一战后明军损失不小,李定国也无法再发动大规模作战。
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初四日,永历帝到达永昌府,以巩昌王白文选守玉龙关,白文选战败,永历帝与李定国遁走腾越州,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则独自率军返回勐腊,遣人往车里借兵。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李定国亦病。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1662年1月20日),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王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11]。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廿七(1662年8月10日),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12][13]。李定国临终时,遗命其子李嗣兴及部将靳统武、总提调马思良:“任死荒徼,勿降也!”[14]但在同年九月,李嗣兴就向清朝请降。有部分将士留在中缅边境,繁衍生息。
关于李定国的墓地,《普洱府志》有记载说:“顺治四年李定国入滇……后以永历帝兵败入缅,因攻缅再迎永历,遂由九龙江走景线,屯勐腊,欲由交冈走交趾,入广东。未几,闻永历讣至,于是哀愤成疾而死,时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也。”死后原葬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东北侧曼嘎村,葬处有李定国祠,又称“汉王庙”。后因定国子嗣兴自思茅率众降清后,乃迁葬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四川人民怀念李定国的恩惠,李定国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传说也一直流传。
刘彬在《读残明遗事漫记》一诗中写道:“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柳亚子《四月二十五日》诗云:“最怜日暮途穷后,犹有挥戈李晋王。”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人民为了纪念抗清英雄李定国捐资修建的汉王庙,现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祠于1960年被毁,但当地群众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腊县政府拨款15万元重建,被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家郭影秋在《李定国纪年》中认为:定国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同时也是大西军的一生。他追随和领导革命的大西军,战斗三十二年,转战晋、陜、豫、楚及川、滇、黔、粤等十五、六省,在覆明抗清的伟大斗争中,无数次地取得辉煌战果。直至兵败、疫发病的时候,还嘱咐他的儿子及部属:宁死荒外,勿降也!”他不只是一个坚持抗清的杰出英雄,而且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事家、政治家。我们今天来论历史人物,不只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且也不能专凭几篇文章来论英雄。当然,文天祥正气歌可以代表一个民族英雄的豪迈气概,我们应当歌颂,可是对于一些身卑、朴野无文、矢志抗敌、至死不屈、最后没有留下文字和正气歌的英雄人物,也不能让他们湮没无名。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毕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把农民领袖和民族英雄的史迹放到应有的地位,那是不公允的。在我们的历史工作中已注意了岳飞的历史,郑成功的历史,太平天国的历史,我认为还应注意到李定国的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16]
1902年章太炎为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所写的《宣言书》中有言“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