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英语:Beachhead),原为军事术语,即“登陆军舰海滩前进,使舰首搁置沙滩上,以便人员及物资直接下卸。”[1][2][3]。后又被引用在商场上,为抢得先机如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行动。抢滩的目的,在敌方封锁地面路线时,另外开辟由岸际登陆的方式,以达到实质占领或实现作战目标。

冲绳岛战役时的抢滩

概述

在过去美军两栖作战模式中,抢滩属于第三阶段。[4]抢滩的关键是在建立滩头堡(或译为桥头堡),因为建立了滩头堡这个临时的前进阵地指挥所,有利于我军或友军人员与物资的运动和补给;如在建立滩头堡后,抢滩部队更突进至敌方阵地10公里内,且第二波支援部队也顺利登陆,并且补给线未被切断,即可视为抢滩成功,反之在期限内未达成,则为作战失败。[5]

由于抢滩作战在敌方防御火力强大时,对于进攻方的伤亡很大,在现代战争中已不常见;并且由于现代两栖作战定义的扩大,登陆战也不再局限于以正面强攻敌方于防御阵地。

抢滩方式,随著军事科技与国力的演变,可分为几个阶段。

  1. 正面强攻:由军舰搭载步兵与武器登陆,对敌方守备之碉堡或据点进行攻击。
  2. 两栖进攻:常见于一战二战,以舰炮或空军掩护先对敌方轰击,再派遣部队抢滩。
  3. 立体进攻:即陆海空三军的联合作战。

衍生

  • 波(wave):需在概略同时抢滩或登陆之部队,登陆舰艇、两栖车辆或飞机队形;此队形可依照类型、职责或顺序予以分类如下:
  1. 突击波
  2. 舟波
  3. 直升机
  4. 编号波
  5. 待命波
  6. 表定波[6]
  • 导航标志(range markers):可于夜间点亮的两个直立标志,排成一线时,用以协助航行;两栖作战时,可用以协助登陆舰艇之抢滩。[7]

历史上的抢滩

Thumb
诺曼地登陆时的地图

两栖登陆作战历史迄今已两千多年,以下列出一部分抢滩作战例子,规模大小不一。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