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之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爱国主义(英语:Patriotism,法语:Patriotisme),又称爱国情绪、爱国情结、爱国热忱,是一种对某个特定国家的热爱、依恋、崇拜、尊敬和向往而产生的强烈自豪感,并且很容易和同样爱这个国家的人产生共鸣[1]。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爱国主义会让其信者对自己的国家产生过度美化的心理,并激发出高强度的自豪感和工作效率,与本国有关的一切正面事务皆可被爱国主义吸收,甚至利用,包括优秀的医疗、教育、法律、人权、思想、历史、服装、建筑、音乐、美食、伟人、种族等[2],爱国主义的对象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祖国而已,也可是自己所在的地区、家园甚至是自己长期居住的外国。
爱国主义虽然在人类文明的诞生起就已模糊存在,但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才被欧洲人明确提出。之后,爱国主义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经常配合著反封建、革命、战争狂热或者帝国主义一同实行,极端型的爱国主义也经常被写入19世纪~20世纪的教科书中,以合理化种种独裁或侵略行为,塑造出自己的国家才是最正确的宣传目的[3][4]。值得注意的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身为发源地的欧洲经常重合,但并非所有爱国主义都以“民族统一、民族复兴”为最终目的,很多国家的爱国主义是以多民族为前提的,并不会偏袒某一个民族,既使那个民族的人数占据此国的大多数。因此,爱国主义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5][6]。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爱国主义英文名词patriotism出现在十八世纪早期。其英语词源自英文爱国者一词(patriot)[9]。
与19及20世纪的爱国主义概念强调国家认同不一样,18世纪古典爱国主义概念,特别是在启蒙时代相信启蒙理性的思想家,指的是国家政府(state)要同教会(church)对抗的世俗主义诉求,包括著名支持者有让-雅克·卢梭[10]。18世纪的古典的爱国主义常是政治激进的以创造一社群意识,来反对君权专政或王朝贪腐,而未必反对世界主义的精神,这和19世纪拿破仑战争后的爱国主义类型,也就是极端仇外的沙文主义(jingoism)不同[11]。
面对18世纪启蒙运动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及工业化的变动,19世纪产生浪漫主义思潮对此反应;浪漫主义用来悍卫文化国族主义来反对启蒙运动中当时被认为是标准化及世界主义的价值[12][13];18世纪古典的爱国主义在欧洲19世纪发展变型产生仇外沙文主义情绪、外交政策和国与国之间的争战[11]。
20世纪,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及国族主义仍为规范性政治哲学及法学的讨论议题,特别是在于正义观是否应有国家边界而有所差异[14][15][16]。
公民教育的理论及政策中,有一派人主张爱国情操教育(尤其是在历史教学及青少年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而突出爱国教育,然而自由主义者则会质疑爱国主义和民主及正义的价值是否相容,否则会有意识型态灌输的问题[17]。因此,公民教育中激发爱国心及公民意识的跨国差异,为国际公民权的差异比较关注重点[18][19]。
根据1999年跨国比较各国公民及素养调查研究的研究总结,西欧国家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学校教育及环境发展“爱国并忠于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操方面效果不佳,但在东欧、芬兰、南美等国家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
大多数国家主要以不同方式来实施公民教育,而以爱国教育或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并加入民族主义色彩的国家有俄罗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21]:俄罗斯政府2001-2005年实施名为爱国教育的政策并恢复军训教育,并在2005-2010年更新相关内容。有人认为,这种从1990年代较为自由主义模式的公民教育转向爱国教育的做法,是为了要恢复苏联时期的党中央控制、课程确立及政治意识型态的教育。[22][23]
有人[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六四事件后的1990年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承续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清理的宣传及教育组织对“不当文化”的清理[24]。澳门原有的公民教育内容,加入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并为优先受补助的项目。[25]2012年香港政府因推动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而其内容中被指会加入歌颂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爱国民族主义内容,引发香港民间巨大争议和反弹,最终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并实质上搁置推行。[26][27][28]
根据权威[29][30]国际教育研究组织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的公民教育诸多面向的跨国调查比较各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其1999年跨国比较各国公民及素养调查研究的研究总结,西欧国家绝大多数的老师认为学校教育及环境在发展爱国并忠于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操方面,很少有效果;但大多数国家老师则同意学生们在学校内可以且学到了了解他人、和他人合作、环境保护、关心社会及投票的重要性等面向的公民教育价值目标(见列表)[20]。
爱国主义的伦理哲学观点强调对祖国(patria)及其同胞福祉的关怀及责任,而有其特殊的哲学及政治观点,和强调国家认同(尤以文化及种族为区分)的国族主义常被混为一谈;然而现代爱国主义的伦理哲学是政治性的字眼去关怀同胞(指同一政治社群的公民),和关怀同胞(以文化及种族为区分)的国族主义有所不同。[16]
当代学者以赛亚·伯林认为19世纪“浪漫的民族主义”至20世纪酿成法西斯主义,而“偏激的爱国主义”则演变为纳粹主义。[31]
学者Paul Gomberg及Stephan Nathanson,在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比较差异上,有哲学及政治上的学术辩论。[16]
爱国主义经常被描写成正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20世纪时因指单一民族,在二次大战后经常代表着一些负面含义,甚至涉及种族主义)。部分作家认为爱国主义区别于民族主义的地方是爱国主义具有较少的攻击性和对其他人的仇恨,还有它的防卫理念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但是其他一些作家认为两者区别很小。爱国主义可能会被对国家宗教(公民宗教甚至神权政治)的忠诚所强化。这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所倡导的政教分离的对立面,他们认为爱国主义与信仰十分相似。迈克尔·毕利希与吉恩·贝思克·艾尔斯坦质疑它们之间的差异很难分清,且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其作出标注的人。[32]
如果是指一国由于国家意识的凝聚而使其认为自己的国力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并且将主要重心放在宣扬自身文化及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其他国家或超国家组织的文化与利益,则称为“国家主义”。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镇,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尽管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爱国主义的表达都有可能会否定其他人的“祖国”,尽管这并不必要。)[3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