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战龙属学名Imperobator,意为“强大的战士”)是近鸟类兽脚亚目恐龙的一个,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南极洲模式种南极强战龙I. antarcticus),化石发现于雪丘岛组[1]在正式描述之前曾被非正式称为“Naze Dromaeosaur”,尽管它并没有该类群“镰刀爪”的特征。2019年,描述者提出强战龙的体型接近犹他盗龙[1]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强战龙属
化石时期:马斯特里赫特阶,71 Ma
Thumb
重建的左后肢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廓羽盗龙类 Pennaraptora
演化支 近鸟类 Paraves
属: 强战龙属 Imperobator
Ely & Case 2019[1]
模式种
南极强战龙
Imperobator antarcticus

Ely & Case 2019[1]
Close

发现与命名

唯一所知于单一标本UCMP 276000,于2003年在南极洲詹姆斯罗斯岛雪丘岛组英语Snow Hill Island Formation的兰布角段(Cape Lamb Member)中首次发现,该地层的年龄可追溯至大约7100万年前的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标本由不完整的单个左英语Pes (anatomy)组成,含部分胫骨、一个不完整的距骨、部分跟骨英语Calcaneus腓骨、一个爪骨英语Ungual、部分趾骨掌骨,于2019年被Ely和Case正式描述为新属新种南极强战龙(Imperobator antarcticus)的正模标本。属名称取自拉丁语,意为“强大的战士”。种名取自发现标本的大陆。[1]

在正式描述之前,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宣布了该发现,并将其归入驰龙科,标本因此被昵称为“Naze Dromaeosaur”。该论文显然存在问题,因为UCMP 276000缺乏驰龙科的多种特征,包括突出的镰刀爪,因此描述论文中仅将其归入近鸟类演化支[1]

描述

正模标本长约45厘米。据此,使用犹他盗龙等相关物种的测量结果估计该物种长约3至4米,表明强战龙存在巨人症。该特征在近鸟类中并不常见,且在犹他盗龙、南方盗龙恐爪龙达科他盗龙中存在最好的化石记录。尽管之前被归入驰龙科,但由于某些特征与驰龙科不同――包括没有镰状爪、第二跖骨远端的表面光滑及第二趾缺乏爪骨英语Ungual――而被重新归入近鸟类。[1]

根据其它近鸟类标本推测,强战龙全身大部分部位皆覆盖着一层羽毛,并且是一种食肉动物,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掠食动物还是食腐动物[1]

古生态学

在强战龙的生存时期,地球气候比今天更为温暖潮湿,南极也没有,自然环境以大片茂密的针叶林苏铁和银杏为主。尽管气候温暖,但当时居住在南极洲的动物在冬季期间仍不得不忍受漫长的极夜,就像现代的南极洲动物一样。[1]

目前已发现大量来自雪丘岛组的其它已灭绝生物,这些物种很可能在白垩纪晚期与强战龙共享栖息地。包括鸟脚类的圣玛尔塔特立尼龙和南极莫罗龙结节龙科的奥氏南极甲龙鲨鱼六鳃齿鲨英语Notidanodon未定种及分类不明的薄板龙科泰坦巨龙类翼龙目[1]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