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荫棠(1864年—1937年7月7日),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中国广东新会泷水豪山乡人。曾以灼文为名中举。清朝外交家,最后一位驻美国公使,也是中华民国首位驻美国公使。
早年以张灼文为名中举,在北京候补。光绪十八年(1892年)捐官为内阁中书,次年考取海军衙门章京,后任驻日本参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出任中国驻美国使馆三等参赞兼驻旧金山领事,不久调往西班牙,任代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英属印度入侵西藏,光绪三十年,英国荣赫鹏与西藏政府签订《拉萨条约》。1905年1月,张随同唐绍仪赴印度与英国谈判,结果失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授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时驻藏大臣为联豫),再次前往印度,参加关于修订《拉萨条约》的谈判。在谈判中,张上奏政府,认为西藏局势“岌岌可危,英人觊觎已非一日”,呼吁政府尽快重视西藏问题。同年4月14日,张被破格任命为驻藏帮办大臣,10月12日到任,迅速稳定了因十三世达赖喇嘛外逃而混乱的拉萨局势。[1][2][3]在西藏期间,张兴办教育,进行改革,于1907年1月13日提出了《新治藏政策大纲》(《治藏刍议十九条》),主要内容有:
张还弹劾了原驻藏大臣有泰。这些措施激起了西藏政府的恐慌和对抗,也引发了英国政府的抗议,新任驻藏大臣联豫也对张多有猜忌。张被迫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离开西藏,负责与英国谈判《修订藏印通商章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回京后授外务部右参赞。
宣统元年(1909年)6月27日,张被任命为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和古巴四国公使。在任期间他曾成功与墨西哥政府交涉,为在当地排华的托雷翁大屠杀中被杀的中国民工争取到310万墨西哥比索的赔偿。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张支持革命运动,遂称病辞去公使职务,转而接受孙中山中华民国政府的任命,担任驻美国外交代表。清政府虽然任命施肇基继任驻美公使,但是施并未到任。1913年,因为西姆拉会议召开在即,民国政府任命夏偕复继任驻美公使,将张调回国内,拟派作中方代表与会,但因英国坚持拒绝未果。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