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指中国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及其前后撰写的各种文学作品,风格独特,在文学史上获得崇高评价。

兴盛原因

建安文学源自时代环境的刺激。汉末政治动荡,戚宦争权,党锢之祸州牧割据,连年战争,社会动乱,民生困苦,给文人提供了创作题材,藉文学作品发出慨叹,反映社会实况及个人遭遇。诗人也继承汉末以天下为己任的士风,发展出一种昂扬奋发的建功立业精神。

建安文学源自儒学衰微。由于政治混乱,国家体制崩坏,人们对礼教产生怀疑,相信佛道思想,摆脱儒家经学的束缚,正统思想失去约束力,士人思想解放,扩阔了创作的空间,文学的作用不再是阐发经义,而是反映现实生活,展现建安士人的个性,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有助文学发展。

建安文学源自政治领袖的倡导。建安末年,曹氏父子掌握政治大权,他们雅好文学,于是形成以曹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以及盛极一时的“邺下文风”。

建安文学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汉代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写成大量反映社会民生的作品。建安时代,环境剧变,使诗人得以继承汉乐府的精神而大量创作。此外,建安文学也受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文学传统的影响。

建安文学亦源自文学价值的肯定,由于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形成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文学本质、文学特点的认识都有所提高。曹丕典论·论文》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肯定了文学的价值,有助文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

五言诗的发展

建安时期五言诗大盛。曹氏父子以政治领袖的身分,大量写作五言诗;文士中有建安七子等人,经常唱和,尤其在宫廷宴会的场合,往往有即席赋诗的习惯。现今流传下来的公宴诗,多是五言之作。

建安的五言诗在文学史上评价非常高,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曹植手中就明显具有文人诗的面目。内容主要有游仙以及反映当时社会现状两大类,后一类特多优异之作,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王粲《七哀诗》等。

内容

题材

建安文学的题材可分七类:(一)战乱和征戍艰辛;(二)怀念家乡;(三)民生疾苦;(四)政治理想与抱负;(五)人生短暂,世事沧桑;(六)游仙诗;(七)诗酒饮宴。

特色

建安文学内容具现实性,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的实况,作品内容充实,表现慷慨悲凉的特色,如王粲著有《七哀诗》、《登楼赋》,刘勰曾誉之为“七子之冠冕”。建安文学内容亦具抒情性,表达作者个人理想,及其拯物济世的抱负,言辞恳切,有刚健明朗的特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抒发个人切身感受,直抒胸臆,有沉郁悲悯、个性鲜明的特色;作品想像丰富,作者为求精神安慰,有宴游、游仙诗、出世之作。

参考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