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本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州府侯官县南屿乡人,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曾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1]

事实速览 黄淑仪, 出生 ...
黄淑仪
Thumb
出生(1898-05-04)1898年5月4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
逝世1934年5月13日(1934岁—05—13)(36岁)
 中华民国上海市
笔名庐隐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国籍 中华民国
创作时期1920年─1934年
文学运动五四运动
关闭

生平

早年

她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5月4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有三个哥哥,父亲是清举人,后任湖南长沙知县,母亲是传统未受教育的女性。她的祖母在她出生当天过世。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庐隐6岁时,父亲任职三年后因心脏病过世,家人则前往北京投靠舅舅力钧,她舅舅时任农工商部员外郎太医院御医。1909年(宣统元年),庐隐12岁时,她进入美国教会所创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就读,并信仰基督教

求学、任教与第一段婚姻

她于1913年(15岁)考上女子师范学校就读,1917年毕业之后先后担任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2]河南开封女子师范学校的教职,并于1919年(22岁)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旁听生,并经过学期考试之后升为正班生,当届同为旁听生的同学有著名作家苏雪林。她在学校接触许多社会主义著作,经常参加群众集会和游行活动,并成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代表。1921年(24岁)加入由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人创立的文学研究会,为第13号会员。

1922年(25岁)大学毕业之后,她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23年(26岁)夏天,她与在文学研究会结识的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基尔特社会主义者郭梦良[3] 不顾双方亲友的反对,于上海一品香旅社结婚。1924年(27岁),生下女儿郭薇萱。但郭梦良于次年因肠胃病[4](一说肺病[5])逝世。

文坛初鸣

庐隐是黄淑仪在大学时代开始用的笔名,有“取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庐隐从大学时期开始就在许多报章杂志发表文章,内容由散文小说新诗杂论不等。她于1925年(郭梦良逝世那年)发表第一本著作《海滨故人》,是短篇小说集,描写五位女大学生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思索与挣扎。这本小说奠定她在文坛的基础。郭梦良逝世之后,她到郭梦良福州老家居住,任教于福州女子师范。但她与具有传统想法的郭梦良家庭成员相处不好,1926年回到上海,于大夏大学任教。1927年(30岁)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次年她辞职,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书。 她还任过平民教育促进会文字编辑。

她和朋友们开办了华严书店。书店开张前,他们办了《华严半月刊》,庐隐任编辑。她的创作多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和好友石评梅所办《蔷薇周刊》。短篇作品集成一册《曼丽》出版。

婚姻与逝世

1928年,她经林宰平教授认识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生、青年诗人李唯建。1930年秋,他们结婚。婚后他们到日本住在东京郊外,她怀一女,取名‘瀛仙’(即恕先)。不久他们回国,住在杭州西子湖畔。1931年夏,他们离开杭州到上海,经刘大杰介绍,庐隐到工部局女中教授国文。[6]

1934年5月13日,她在上海因难产手术后流血不止而在大华医院逝世。[6]

著作年表[7]

1920年

  •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

  • 〈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 〈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 〈“作什么?”〉(《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 〈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
  • 〈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

1922年

  • 〈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
  • 〈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
  • 〈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 〈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 〈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 〈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 〈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
  • 〈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 〈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
  • 〈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 〈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 〈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
  • 〈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
  • 〈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
  • 〈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
  • 〈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

1923年

  • 〈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
  • 〈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
  • 〈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
  • 〈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
  • 〈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
  • 〈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
  • 〈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
  • 〈流星〉 (《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
  • 〈秋别〉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 〈寂寞〉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 〈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
  • 〈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
  • 〈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
  • 〈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

1924年

  • 〈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
  • 〈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
  • 〈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
  • 〈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
  • 〈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
  • 〈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
  • 〈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

1925年

  • 〈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
  • 〈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
  • 〈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
  • 〈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
  • 〈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
  • 〈秦教授的失败〉 (《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
  • 〈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
  • 海滨故人[8](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
  • 〈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
  • 〈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

1926年

  • 〈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
  • 〈灵海潮汐致梅姐〉 (《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
  • 〈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

1927年

  • 〈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
  • 〈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
  • 〈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
  • 〈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
  • 〈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
  • 〈憔悴梨花风雨后〉[9](《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
  • 〈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
  • 〈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
  • 〈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
  • 〈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随笔)
  • 〈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
  • 〈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
  • 〈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
  • 〈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

 

1928年

  • 曼丽[10](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
  • 〈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
  • 〈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
  • 妇女的平民教育[11](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
  • 〈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
  • 〈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
  • 〈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
  • 〈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
  • 〈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

1929年

  • 〈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1月9日第4期,散文)
  • 〈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
  • 〈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
  • 〈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
  • 〈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
  • 〈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
  • 〈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 〈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 〈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
  • 〈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新诗)
  • 〈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
  • 〈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
  • 〈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
  • 〈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
  • 〈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
  • 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 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 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 〈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
  • 〈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
  • 〈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 〈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 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
  • 〈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
  • 〈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

1930年

  • 〈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
  • 〈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
  • 归雁[12](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
  • 〈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

1931年

  • 灵海潮汐[13](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
  • 云鸥情书集[14](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
  • 〈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
  • 〈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
  • 〈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
  • 〈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
  • 〈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
  • 〈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
  • 〈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八、井之头公园〉(《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
  • 〈东京小品‧九、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10号,散文)

1932年

  • 〈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
  • 〈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
  • 〈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
  • 〈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
  • 〈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
  • 〈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
  • 〈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
  • 〈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
  • 〈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
  • 〈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
  • 〈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
  • 〈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
  • 〈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
  • 〈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

1933年

  • 〈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
  • 〈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
  • 〈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
  • 〈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
  • 〈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
  • 〈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
  • 女人的心[15](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
  • 玫瑰的刺[16](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
  • 〈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
  • 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
  • 〈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 〈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 〈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
  • 〈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
  • 〈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
  • 〈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
  • 〈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
  • 〈恋爱不是游戏〉(《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
  • 〈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
  • 〈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
  • 〈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
  • 〈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
  • 〈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
  • 〈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

1934年

  • 〈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
  • 〈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
  • 〈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
  • 象牙戒指[17](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

逝世后

1934年

  • 〈少女的哀怨〉(《一周间》,创刊号,译诗)
  • 〈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一周间》,创刊号,译诗)
  • 〈我第一次所认识的社会〉(《新夜报》,5月14日,散文)
  • 〈梦〉(《新夜报》,5月14日,散文)
  • 〈咖啡店〉(《新夜报》,5月14日,散文)
  • 庐隐自传》(第一出版社,6月15日,自传)
  • 〈往事〉[18](《现代女性》,7月创刊号,小说)

1935年

  • 格列佛游记》(中华书局,3月,译作)
  • 东京小品[19](北新书局,9月初版,短篇集)
  • 〈庐隐血泪遗书手迹〉[20](《时代画报》,11月5日第8卷第10期,书信)
  • 〈蓬莱风景线〉(收录于《当代女作家随笔》,上海中央书局,散文)

1936年

延伸阅读

专书

  • 卢君,《庐隐新传 : 惊世骇俗才女情》,台北市 : 新潮社,1996年
  • 肖凤,《庐隐 李唯建》,北京市 : 中国青年,1994年
  • 陈慧文,《庐隐的女同性爱文本》,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 苏丽明,《庐隐及其小说研究》,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 陈碧月,《五四时期与新时期大陆女性婚恋小说之女性意识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
  • 郑宜芬,《五四时期(1917-1927)的女性小说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5年
  • 柯惠铃,《性别与政治:近代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妇女(1900s-1920s)》,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4年
  • 卢启元、徐志超编,《庐隐、冯沅君、绿漪、凌叔华作品欣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
  • 刘乃慈,《第二/现代性:五四女性小说研究》,淡江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2年
  • 卢启元、徐志超选评编辑,《反封建的春雷细雨 : 苏雪林,庐隐,凌叔华,冯沅君》,台北市 : 海风,1992年

期刊论文

  • 三宝政美,〈近・现代中国人の见た日本 : 黄卢隐“东京小品”〉,《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Vol.24 pp. 340–362 1996年
  • 雷卫军,〈血脉相通的个性世界—庐隐与萧红的散文比较〉,《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8 No.3 pp. 53–55 2001年
  • 王春梅,〈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对女性本真生命状态的“寻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6卷3期 307-309页
  • 孙丽君,〈试析庐隐人生小说的“焦虑情结”〉,《山东电大学报》,1997年 1期 26-29页
  • 施津菊,〈女性文学的主体性建构与社会认同〉,《文艺争鸣》,2004年 6期 40-43页
  • 董正宇,〈“学者散文”:情理的契合与冲突〉,《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2卷3期 85-88页
  • 刘人鹏,〈“西方美人”欲望里的“中国”与“二万万女子”--晚清以迄五四的国族与“妇女”〉,《清华学报》,30卷1期 2000年3月 页1-49
  • 房智慧(Fang, Chih-hui),〈Sisterhood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姊妹情谊),《景文学报》,17卷1期 2006年12月 页77-95
  • 陆晶清,〈浅谈庐隐及其作品〉,载于肖凤编,《庐隐》(pp. 1)。香港:生活.读书.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1983年
  • 苏丽明,〈冰心与庐隐的问题小说比较〉,《辅仁中研所学刊》。1995年,4期 pp. 321–333。

注释与参考文献

画像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