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
中国女作家、诗人(1900~199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本名谢婉莹,女,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冰心取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
谢婉莹 | |
---|---|
![]() 冰心早年照 | |
本名 | 谢婉莹 |
罗马拼音 | Bing Xin |
出生 |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二日 ( 1900年10月5日) ![]() |
逝世 | 1999年2月28日![]() | (98岁)
笔名 | 冰心 |
职业 | 作家 |
国籍 | ![]() |
公民权 | ![]() ![]() ![]() ![]() |
创作时期 | 1918年至1999年 |
体裁 | 小说、诗歌、散文 |
主题 | 爱 |
代表作 | 小说集《超人》 诗集《繁星》、《春水》 散文集《寄小读者》 |
配偶 | 吴文藻(1929年6月结婚) |
父母 | 父亲 谢葆璋 母亲 杨福慈 |
子女 | 长子 吴平 长女 吴冰 次女 吴青 |
受影响于 | 基督教文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生平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二日(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府侯官县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的一个基督教家庭[1][2],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
民国二年(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民国三年(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美国公理会创办)。民国七年(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民国十年(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了诗集《春水》。
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1926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的《先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

公元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更有《冰心小说散文选》、《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等作品出版。
文化大革命时,冰心深受冲击。公元1966年8月27日,北外学生在谢家中找到了大量的私藏的封建古董书籍、和宋美龄的往来信件等等。冰心的丈夫被查到了一笔,五十年代回国后的不明资金流入,冰心说这是她丈夫吴在太平洋国际学会受到的资助,这把北外的学生激怒了。公元1966年9月6日,北外造反派学生开了个展览会,展览了查抄到的物品,主要是美、日、台人员私人赠与她的旗袍、皮鞋、手表、金银首饰、银元、金条等, 谢脖子上用麻绳绑了个木牌,写着“资产阶级黑作家、司徒雷登干女儿”,展览从早上八点持续到下午五点,同时谢受到公开质询,但她按照周恩来嘱咐,只字未说。公元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至公元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公元1994年9月因心功能衰弱需入住北京医院;虽住院却仍一直关心社会:公元1998年水灾时她闻讯后捐出二千元,及后知道灾情严重,再捐出一万元稿酬到灾区;冰心的病情至公元1999年2月13日忽然恶化,心跳加速血压偏低并有发烧,翌日下午女儿吴冰带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来医院探望,至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作品
- 《繁星•春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开明出版社,1943年
-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开明出版社,1943年
- 《平绥沿线旅行记》,平绥铁路管理局,1935年
- 《关于女人》,上海天地出版社,1943年
- 《南归》,上海北新书局,1945年
- 《归来以后》,作家出版社,1958年
-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年
- 《樱花赞》,百花文艺出版社,1962年
- 《拾穗小札》,作家出版社,1964年
- 《冰心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之后冰心在1984创作其他小说
-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开明出版社,1943年
- 《去国》,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
- 《冬儿姑娘》,上海北新书局,1935年
- 《姑姑》,开明出版社,1987年
- 《往事》,北平新华社,1931年
- 《陶奇的暑期日记》,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
- 《还乡杂记》,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
- 《再寄小读者》,北京人民日报、儿童时代,1958年
- 《寄小读者(共26篇)》,开明出版社,1978年
- 《三寄小读者》,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
- 《只拣儿童多处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
- 《冰心作品选》,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
- 《记事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 《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 《闲情》(诗集、散文),上海北新书局,1922年
-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小说、散文),中国国际人文出版社,1954年
-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作家出版社,1960年
1980年*《晚晴集》(散文、小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 《冰心选集》(二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 《冰心文集》(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 《飞鸟集》(诗歌),印度泰戈尔,1929年[3]
- 《先知》(散文诗),美籍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新月书店 ,1931年9月
- 《印度童话集》(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1月
- 《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 《印度民间故事》(故事集),印度穆•拉•安纳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
- 《泰戈尔诗选》(合译)(诗集),印度泰戈尔,人文出版社,1958年
- 《泰戈尔剧作集》(剧作集),印度泰戈尔,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 《马亨德拉诗抄》(合译)(诗集),尼泊尔马亨德 作家出版社,1965年
- 《燃灯者》(诗集),马尔他安东•布蒂吉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 《冰心全集》(八卷)卓如篇,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12;(九卷)1999年3月;(十卷)2012年5月
- 《冰心全集》第一册 文学作品 1919 -1923年
- 《冰心全集》第二册 文学作品 1923-1941年
- 《冰心全集》第三册 文学作品 1942-1957年
- 《冰心全集》第四册 文学作品 1958-1961年
- 《冰心全集》第五册 文学作品 1962-1979年
- 《冰心全集》第六册 文学作品 1980-1986年
- 《冰心全集》第七册 文学作品 1987-1997年
- 《冰心全集》第八册 书信 1928-1997年
- 《冰心全集》第九册 译文 1931-1961年
- 《冰心全集》第十册 译文 1962-1980年
评价
荣誉
家庭
- 祖父谢銮恩(1834年-1921年)
- 父亲谢葆璋(1865年1月3日-1940年)
- 母亲杨福慈(1871年-1930年1月7日)
- 大弟谢为涵(又名冰仲)(1906年-1944年)。
- 二弟谢为杰(又名冰叔)(1908年9月5日-1986年1月12日),著名化工专家,曾任职于范旭东、侯德榜创办的永利铔厂,后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任职。
- 三弟谢为楫(又名冰季)(1910年10月22日-1984年11月4日),作家,海事专业教授,曾任教于上海海关海事学校和兰州大学[9]。
争议
1933年9月,冰心发表《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着重描绘了一个周旋于各类男人之间的自恋虚荣、心机深重的“太太”形象,人物设置,家庭结构设置等等被当时文学界大多数人认为是影射林徽因,相比于真实的林徽因的情况,冰心在文章中对女主的出身,女主的丈夫(影射梁思成),甚至女主三四岁的女儿(影射梁再冰)进行种种添油加醋,夸张丑化。林徽因从山西考察庙宇建筑回来后,送给冰心一坛老陈醋作为回应。随着上世纪80,90年代林徽因被大众舆论重新重视,晚年冰心改口,声称《我们太太的客厅》不是写林徽因的,而是写陆小曼。[10]
1940年秋,有人向宋美龄推荐冰心来“妇女指导委员会”,做抗战的妇女动员工作,冰心应宋美龄邀请搬迁至重庆,在因汽油受限,大批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的情况下,冰心要求用非常紧张的抗战运输卡车为其运输家具,包括她的席梦思床垫。[11]
抗战结束后冰心一家旅居日本,把“集各种各样的特点于一身”的赞美之辞,用来吹捧中华民国第一夫人蒋宋美龄,并发表《我所见到的蒋夫人》、《最近的宋美龄女士》、《我眼中的宋美龄女士》。 随着国共内战后期中国国民党一方军事失利,政治衰败。冰心开始发表文章吹捧中国共产党,并在国共内战后摇身一变成为支持共产党政府的红色作家。晚年冰心一直在极力隐瞒自己与蒋宋美龄及蒋介石之间曾经有过的亲密和友好关系。[12]
2012年5月31日,冰心的嫡孙吴山在位于北京八达岭的冰心、吴文藻纪念碑上用红漆写上“教子无方枉为人表”八个大字。事情的起因是吴山与其生父吴平发生了财产纠纷。据吴山透露,父亲吴平与母亲陈凌霞结婚后长期居住在一套陈母名下的房子中,家中开销家务一直由陈凌霞负担,陈父母家人帮衬,因为冰心地位高名气大,为顾全冰心的面子,陈凌霞和陈家一方对此一直隐忍。冰心在世时将其在北京的11套半房产分给了三个子女。吴平在冰心生前就出轨,与人偷情时曾被裸抓,当时陈凌霞要离婚,吴平拖着不肯离婚,因为冰心干涉施压陈凌霞没有将此事曝光,吴平为求和曾写下保证书将冰心分给他的房产直接过户给儿子吴山,但一直拖延并未落实,也没有留下过户证据。冰心死后,吴平再次与比自己小四十岁的女性出轨,离婚时,吴平声称岳母的房子在岳母去世时已经由妻子继承,此外妻子单位分房是婚后所得,因此都是婚后共同财产,要求将两套房产当作婚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但隐瞒他继承自冰心的4套房产,也没有给予经济补偿。陈凌霞罹患癌症后,吴平更是恶意转移婚内财产企图逃避分割,恶意占房,拒绝腾房,致使陈凌霞病中与儿子吴山蜗居于一五十多平米的小房。吴平还反告前妻和儿子,要求他们腾出石景山区的一套住房给自己。吴山忍无可忍,最终向冰心墓碑泼漆,希望引起社会关注。[13]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