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中国人类学家、政治人物(1910-200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字彝江[1],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1月4日) |
生平

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苏州市吴江县松陵镇富家桥弄。父亲费璞安因好友张謇的儿子是孝字辈,又曾在张謇邀请下执教南通通州民立师范,遂给小儿子取名孝通。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读了一年后,深觉人们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得治社会。转学去燕京大学,拜吴文藻为师。[2]1932年秋听罗伯特·E·帕克讲课,知道用社会调查来研究社会的方法来自社会人类学,因此想学人类学。[3]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
1936年底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江村经济》,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
1938年夏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1939年与孟吟结婚。1940年至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 1942年,美国政府邀请国内十所大学选一位教授去美访问。受云南大学委派,费孝通1943年夏天离开,在美国住了一年。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把《Earthbound China》写完,同时有开始积累关于美国的观察和心得,后来编成《初访美国》(1945年出版)、《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两书。[4]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运动。同年起,历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1945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
1950年到1952年任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代理团长;兼任广西分团团长(副团长黄现璠、陈岸等)。
1957年3月24日发表了《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5]6月26日中央发出《关于打击孤立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指示》,费孝通被划为右派。7月,以“向人民服罪”为题发言,自我揭发和批判。[5]
8月,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次扩大整风座谈会上“揭发”罗隆基,因为《知识份子的早春天气》一文深受罗隆基观点的影响,指控他“做的三次关于知识份子问题的发言,是公开挑拨知识份子和党的关系,拉拢落后知识份子,宣传抗拒思想改造的方针,煽动反党情绪,而且发出向党进攻的号令。”[6]
1966年9月1日在中央民族学院和老师吴文藻、潘光旦等教授被批斗、带出去劳动。1967年6月10日目击潘光旦死亡。[5]
1978年至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春节过后,胡乔木要费孝通出面主持恢复中国社会学的工作。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1980年平反,在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担任审判员。[7][8][9]
1980年至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82年至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3年至1988年任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1988年至1998年任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1][12]
1989年六四事件学生静坐示威高潮之际,费孝通同多名知识分子联名上书邓小平,要求和平理性处理示威,希望接纳学生的意见。后同阎明复一起,召开知识分子会议。[13][14]根据《人民日报》报道,解放军清场后,费孝通以15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之一的身份“慰问执行戒严任务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15]
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的母校清华大学发唁电代表全体师生表示悼念。[16]其生前执教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亦设灵三日悼念。[17]4月29日,费孝通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等参与送别仪式。[18]后葬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公园。
纪念
2010年,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建成开馆作为其学术开端的纪念。
评价
- 费孝通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及民间享有相当高的声誉,被视为自郭沫若之后中国大陆学者中享受过官方最高礼遇、担任过最高官职而备受朝野尊崇的人物,他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去世时被官方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民间亦称他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19][20][21]
- 美国历史学家、费孝通学术传记的作者大卫·阿古什(David Arku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评价他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Plaintiff for the Chinese Peasants)。[22]
- 《时代》杂志称呼费孝通为“杰出的政治分析家”(eminent Chinese political analyst)。[22]
奖项和荣誉
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福冈亚洲文化奖。 1994年获拉蒙·麦格塞塞奖。
论著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以及晚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费孝通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Peasant Life in China(1939年,该书译为江村经济)
- 《禄村农田》(1943年)
- 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5年. ISBN 978-0-226-23955-2.
- 《中国绅士》(1945年)
- 《初访美国》(1945年)
- 《内地农村》(1946年)
- 《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
- 《生育制度》(1947年)
- 《乡土中国》(1948年)
- 《乡土重建》(1948年)
-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New World Press. 1981年. ISBN 978-0835109130.
- 《访美掠影》(1980年)
- Chinese Village Close-up(1983年)
-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年)
- 《小城镇四记》(1985年)
- 《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
-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年)
- Small Towns in China(1986年)
- 《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年)
-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年)
-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年)
- 《行行重行行》(1989年)
- 《费孝通文集》(1999年)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89年)
- 《费孝通散文》(1999)
- 《费孝通在2003 : 世纪学人遗稿》(2005年)
- 《民主•宪法•人权》(2013年)
家庭
外祖父杨敦颐是乡绅,父亲费璞安曾留学日本后回国办学,母亲杨纫兰毕业上海务本女校后回乡办幼儿园,母亲兄弟包括政治家杨千里(香港导演及作词人易文之父),建筑师杨锡镠,动画制作人杨左匋以及企业家杨锡仁。[24]大哥费振东,二哥费青,三哥费霍,姐姐费达生。第一任妻子是燕京大学学妹王同惠,但新婚108天去广西大瑶山考察时,费孝通误中捕兽陷阱,王同惠独自下山求援时遇难[2][25]。第二任妻子是孟吟。
言论
- “文革”结束后,费孝通曾说:“我非常遗憾我从未达到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水平。我不愿为自己辩护,去指出我的限制是出于我不可避免的遭遇。我失去了20年(47岁到70岁,是23年)的专业生命,最好的年份,否则我可能做得好一些。”[5]
- 费孝通临终前一两年评价自己一生功过,坦诚自己作为“走安全路线”的知识分子领头人物“实际上是带头改造。我讲完了,大家知道应当讲些什么,成了样本。所以要问我现在的功过,这是很大的过。”“我觉得很懂了,应当怎样说话,怎样批判,我有一套东西的。我要做样子出来让大家都这么做,示范性的”,表示“这个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我有罪的,我对知识分子不起。”。他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改朝换代作出总结:一个政权,“失民心是从失掉知识分子开始的”。[20]
轶事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