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哲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廖文奎(英文:Joshua Wen-Kwei Liao,1905年11月14日—1952年6月25日),本名廖温魁,台湾云林西螺人[注 1],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廖文奎不但是台湾独立理论的鼻祖,同时也是台湾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奠基者。
廖文奎出身台湾云林西螺望族,世代业儒[2]。父廖承丕(1871—1939)是当地仕绅,拥数千甲地,1916年任为台南州虎尾郡西螺区长,1919年兼摄新庄区长,母陈明镜(1875—1966)是嘉义长老教会传教师陈有成之妹,毕业于台南市的长荣女子中学。廖承丕夫妇笃信基督教,捐地建教会并出任长老,修缮交通,举任公益。廖家宅邸大承堂坐落在西螺镇中心。育有子女八人,廖温仁、廖温奎(文奎)、廖温义(文毅)、廖温正、廖温进、廖春叶、廖玉霜、廖玉梅均受到高等教育、其中温仁、文奎、文毅皆为一时俊杰。[3]
廖文奎在公学校毕业以后,1919年直接赴日本京都就读同志社中学,萌生以西洋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思想之志。1923年中学毕业后,入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南京金陵大学,专攻哲学。1928年大学毕业以后,廖再度远赴重洋,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哲学系,入芝加哥学派实用主义学者乔治·贺伯特·米德与塔夫茨之门,专攻哲学史。1929年受 E. A. Burtt 指导完成论文《现代唯心论及其批判者》(英语:Modern Idealism as Challenged by Its Rival)取得哲学硕士学位,1931年由塔夫茨指导以一篇融合社会心理学和比较思想史的论文《道德对法律: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英语:Morality versus Legality: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奠定其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博士论文于1933年由英国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出版社以《个人与共同体: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英语: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为题改写出版,收在《国际心理学、哲学和科学方法丛书》(英语: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Method)内,与维根斯坦、容格、皮亚杰、罗素、马林诺斯基和梁启超《中国哲学史》英译本并列。
1931-1932年间,廖文奎访问欧陆,短暂在德国柏林大学与法国巴黎大学短研,1933年与芝加哥认识的瑞典籍美国人Greta W. Westerberg 于东京结缡。回国旋即展开如火如荼的学术翻译研究。此后再赴南京担任中央政治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和金陵大学等校的哲学教授,直到 1937年因战祸蔓延前,为其他学术生涯之高峰,包括《比较公民训练》、《人生哲学之研究》、翻译日本法学博士稻田周之助《政治心理论》,及《孙中山之政治医学:总理遗教综论》、《韩非子全集》英译等,为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丛书,并由自家经营的大承出版社出版。廖文奎的学术能量发挥在政治心理学的实用主义如何接合中国哲学史跟当时流行的生命哲学;直到二战爆发前后,廖文奎中日美求学经验与擅通各国语言的跨文化能力,却使得中日安全单位质疑其国家忠诚,成为祖国的陌生人。[需要解释]廖文奎与弟廖文毅因中日战火加剧,回到台湾。1939年5月,父亲廖承丕逝世后,成立“大承兴业株式会社”并担任社长,廖文毅任专务取缔役,廖温进任常务取缔役。1939年7月赴上海,再度担任大学教职。
1945年二战结束,8月廖文奎召集旅居上海的台湾人组成“台湾光复同志会”(后更名“台湾革新会”),发表〈台湾光复同志会宣言〉,以协助政府重建家园,11月发行《台湾月刊》。廖以该会训育部名义,负责教导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台湾义勇队第三支队训练班。1946年9月从上海回台,积极与早先返乡的三弟廖文毅参与台湾革新协会的光复运动,并且筹办《前锋》杂志,从公共领域一方面他对中国这个祖国对台湾的重新教育启蒙,另一方面借由社会心理学的智识来实践。但随著战后台湾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加上二二八事变,1946年在上海刊物《震旦》以法文发表〈福尔摩沙何去何从?〉(法语:Quo Vadis Formosa?),隔年在《The China Weekly Review》(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在福尔摩沙的斗争〉(英语:Imperialism vs. Nationalism in Formosa)。廖文奎可能对政治理想的实践再次落空感到失望,与廖文毅走奔香港组成“台湾再解放联盟”,1948年曾因此遭上海吴淞警备司令部逮捕监禁百日,时后担任香港大学教授,1950年出版《福尔摩沙发言》(英语:Formosa Speaks)宣告台湾地位应独立,1952年于香港逝世。其妻与子女则以政治难民身分回到美国夏威夷定居。[来源请求]
廖文奎的国族认同,从三民主义的祖国改革派改宗为台湾独立理论的奠基者,其思想体系可略分为:
廖文奎师从实用主义乔治·贺伯特·米德与塔夫茨门下,硕博士论文从社会心理学作东西哲学之比较,肯认社会(道德及法律上)的规范性起自社群自身的集体认同,其著作《个人与共同体: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开宗即说明“个体如何受社群所决断,且作为智识领袖如何互应。个体本身为社群之产物,进而可能成为其指引”为其研究旨趣 (英语:how each one as an individual member is determined by his community and how he as an intellectual leader reacts upon it. That the individual is essentially a product of the community, and yet may by chance become a guide of it)[4] 。廖文奎奠基自社会心理学,无论是学术研究或公共论述,都可见他强调社群与个人的互动。
1920年代,张君劢等引自欧陆哲学家倭铿及柏格森对科学主义批判的“人生哲学”(德语:Lebensphilosophie) 引发与胡适等的科玄论战。此波论战的智识遗产在1930年代受国民党CC派陈果夫、陈立夫吸收发展三民主义的唯生论及新生活运动之面向 [5]。廖文奎返回中国任教之后,其著作受到此学术风气濡染。从早先1933年出版的《个人与共同体: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他即以最后一章节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定为中国传统儒学及西方哲学的混合[4] 。1930年代出版的《比较公民训练》、《人生哲学之研究》、译著《政治心理论》,及《孙中山之政治医学:总理遗教综论》等,也不断强调从西方哲学取路研究证成儒学思想。此外,廖文奎从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诠释儒学思想外,也不断翻译中国思想著作,如1937年所译的《韩非子全集:中国政治科学经典》(英语:The Complete Works of Han Fei Tzu: A Classic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迄今仍是汉学界研究韩非子相当重要的典籍翻译参考。
廖文奎从早期祖国改革派,企图从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诠释传统,开创出中国宪政民主。战后与廖文毅筹办的《前锋》杂志多次肯认国民党派系中以文人组成政学系,主张宪政改革与公民教育的重要。直至1947年二二八事变发生前后,廖文奎已不断明白公开表示[6][7][8][9],陈仪奉派接收台湾只是战胜国的接收,而不是台湾主权的转移,国民政府统治台湾与麦克阿瑟统治日本一样,都是临时性的,台湾地位仍然未定[10][11]。然而这样的期盼在目睹陈仪统治的专断失能下,廖文奎则与许多原本期盼祖国改革派的台湾文人一样,选择以自身理念建构出新的理想国。
列表为廖文奎著作[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