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京汉铁路

今京广铁路北京-武汉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京汉铁路北京湖北汉口,最初称为“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是清政府为图自强、实现近代化而兴筑的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干线。1927年至1949年间因北京改称北平,京汉铁路也改称“平汉铁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京汉铁路之名。现在,京汉铁路是京广铁路的一部分。铁道迷又称为“北京广”(京广线北段)。

事实速览 京汉铁路, 概览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建设过程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修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他认为此线“可控八九省之冲,人货辐辏,贸易必旺,将来、济东、淮泗,经纬纵横,各省旁通,四达不悖。”1895年7月19日,即《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94天,光绪帝发出一道谕旨,宣称“当此创巨痛深之日,正我群臣卧薪尝胆之时”,并提出救亡图存的六项“力行实政”,修铁路被列为首项[1]。同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即复奏清政府,指出“宜亟造铁路也”,建议修筑卢汉铁路:“中国应开铁路之地甚多,当以卢汉一路为先务。”清末有系统地修筑铁路由此而始。1895年12月6日,清廷考虑各方意见后,决定立即着手修筑两条铁路:卢汉铁路和津卢铁路(即原京山铁路京津段、今京沪铁路京津段),并公布卢汉铁路以黄河为界,南段由张之洞负责,北段由李鸿章负责。

然而清廷对卢汉、津卢两路的建设资金给了不平等的待遇:津卢铁路能动用官款,而卢汉铁路却要靠商人集资兴办。始建时的工程由京奉铁路所属的英国工程师负责,户部亦支出400万两白银供卢沟桥至保定间复线的建设。但张之洞在募集商股的过程中受阻,不得已改为借款经营制,向外国列强举债。起初清政府与已经完成线路勘探工作的美国财团交涉,但是没有达成一致;之后又于英国、德国财团交涉亦以失败告终。在清政府进退两难之时,以中国铁道研究会冠名的比利时财团以不苛刻的条件顺利取得了线路的建设权。1897年4月,卢汉铁路动工。[2]

Remove ads

测量

1898年,比利时方面将勘探队分为两组,各自从汉口、北京出发开展测量工作。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线路测量工作趋于停滞。处于兵乱中心的北段,当年5月北段已经勘测了166千米的路线,但到12月也仅仅推进了10千米;南段也只推进了20-80千米的勘测和50-65千米的改测。风波势消后测量工作又趋于正常。[2]

1905年正月,两支勘探队在詹店相会。此时北段已经勘测了637千米,南段已经勘测了567千米。4月后两支考察队又进行了改勘。改勘结束后,1214千米的线路实测工作就此完成。[2]

施工

卢汉段

在清政府向比利时财团借款之前,盛宣怀将北段卢沟桥至保定区间交由英国工程师包干,张之洞将南段通济门至滠口区间交由德国工程师委托经营。1898年借款协议达成之后,北段区间工程正在进行,南段也业已购地并修筑了路基。9月,比利时财团接手了之前清政府与英国达成的协议,正式将线路以詹店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同时依据区间建设难易程度,设置了50-60千米长的数十个分段。[2]

至1899年,北段已经完成了160千米、南段已经完成了9-17千米及20-50千米的路基筑造,同时南段也完成了20-40米长桥梁的建设。至当年末,北段铺设了155千米的轨道,南段也完成了147千米的道砟石铺设。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北段工程停滞,5月业已铺设了164千米线路,但至12月仅铺设至167千米处。南段因未受影响,至当年年底已经完成了17千米500米至82千米的轨道铺设。至1904年末,两段土建工作全部完成。1905年末,线路建设工作基本完毕。[2]

Remove ads

京卢段

Thumb
京汉铁路在北京白云观附近与京张铁路交叉,桥上为京张铁路,桥下为京汉铁路(拍摄于西便门站东侧)

起初线路的起点在北京城外的卢沟桥,经比利时财团数次交涉后,1899年,清政府正式许可了线路终点从卢沟桥延伸至北京正阳门西边的前门火车站。但线路尚未修建便爆发了义和团事件,为进入北京以及交通上的方便,八国联军要求修建京卢线(1944年拆除)[3][4],同年冬线路开始勘测,1902年线路竣工并在3月16日通车。后京卢段与卢汉段合并,是以全线改称“京汉铁路[5][6]。1906年4月1日,长度共计1214公里[2][7]的南北全线接通,京汉铁路正式通车。5月,全线所有工程竣工。[2]

汉口段

起初,铁路汉口一侧的线路起点位于通济门(今一元路附近),但是由于线路距离英租界及硚口华埠较远,因此又将线路起点延长至汉口玉带门站。在施工时,施工方拆除了汉口城墙,并改造为后城马路[8]

黄河铁桥

1900年,黄河大桥的建设便被施工方纳入提案。首先进行了测量工作,一年后设计方案定着。1903年6月,桥梁开始建设,1905年11月25日,郑州黄河大桥建成并举行开通。[2]

建成后

轮渡通航

1937年3月10日,汉口江岸站徐家棚站的两座铁路轮渡码头竣工,列车从此可经由轮渡跨越长江。这成为了武汉市民口中的怪事“火车要靠轮渡载”。铁路码头的兴旺,带动了徐家棚区域的繁华: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下车后,都会逛一逛,各种小商品、烟酒副食、餐馆美食密密麻麻。[8]

京汉铁路的修建开晚清大规模筑路之先河,成为日后铁路修筑、借款模式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清政府借债筑路的利权丧失程度。同时,较为良好的经营状况,以及线路维护、路员管理等方面的日臻完善,也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9]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帮助下,1921年到1922年底,京汉铁路沿线相继建立了江岸、郑州、长辛店等16个工会分会。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明令禁止和破坏。2月4日,全路2万多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并将总工会临时办公处移至汉口江岸。罢工导致1200多公里铁路顿时瘫痪。2月7日,吴佩孚在外国列强支持下,对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等数十人先后惨遭杀害,造成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10][11]

站场设施

至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京汉铁路干线车站计125座。

更多信息 No., 车站略号 ...
Remove ads

纪念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