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由宿主細胞響應病原體的存在而製造和釋放的蛋白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干扰素(interferon,IFN[1])是一组具有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调节、维持细胞自身稳定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功能的糖蛋白[2]。干扰素最初发现的功能是可干扰多种病毒的复制,因而得名。干扰素也最早被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细胞信号传送作用[3]。
干扰素是在动物细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后分泌的具有“触发”免疫系统防御病毒功能的宿主特异性糖蛋白(本身并不直接与病毒作用)。细胞感染病毒后分泌的干扰素能够与周围未感染的细胞上的相关受体作用,促使这些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进一步的感染,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但干扰素对已被感染的细胞没有帮助。
1954年,日本传染病研究所的长野泰一、小岛保彦发表了“病毒干扰素发现”的报告。1957年,英国科学家Isaacs和Lindenmann亦发现了干扰素,并将之命名为“Interferon”。所谓病毒干扰现象就是当一种病毒感染某个细胞后,该细胞能够干扰病毒感染其他细胞的效率。最初,科学家们把消灭活性的流感病毒接种于鸡胚细胞内,结果发现这些细胞可以分泌一种可溶性物质来抑制和干扰流感病毒的复制,所以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
通常细胞只在受到低病毒力的病毒感染之后才能大量合成干扰素,而高病毒力的感染会使得细胞在合成干扰素之前就已致死。除了直接放入病毒,另外一个可以诱导细胞合成干扰素的因素是双链RNA的存在。因为双链RNA在正常的细胞中不存在,而只存在于RNA病毒或是受RNA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因此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的双链RNA都可以作为一个病毒感染信号来诱导细胞合成干扰素,有这个手段我们就可以开始制造干扰素了。
1980年代以后,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批量生产干扰素用于临床治疗。由于干扰素必须在局部细胞中达到较高的浓度才能诱导宿主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因此干扰素治疗效果取决于能否将一定剂量的干扰素输送或注射到病灶。
干扰素和邻近且未感染的细胞结合后会形成一种由核苷酸构成的特殊分子,此分子可以活化核糖核酸水解酶L(RNAseL),核糖核酸水解酶L能把细胞内的病毒RNA全部摧毁。同时,干扰素也可以活化蛋白激酶,把细胞内未完成的病毒蛋白质给破坏掉。
干扰素属于糖蛋白。目前在人类身上共发现α、β、γ三种类型:α型干扰素(IFN-α)是由白细胞产生的;β型干扰素(IFN-β)是由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产生的;γ型干扰素是(IFN-γ)由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自然杀手细胞产生的。这三种都是有效的病毒抑制剂,并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
与一般抗病毒药物不同的是干扰素是宿主特异的。同一个属[来源请求]的细胞合成的干扰素只能够识别同一属的细胞上的受体。所以,一种动物细胞合成的干扰素只能抑制该种动物免受其它病毒的感染,而并不能应用于其它动物抵抗病毒感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