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赛语音系(英语:Basay phonology)为巴赛语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适当的Unicode符号来标示。在台湾南岛语的书写系统的订定上,元辅音之音系表原则上都是先“发音部位”(横列)、后“发音方法”(纵列)、再考量“清浊音”,来订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构。[1]
自1990年代之后李壬癸院士的研究提出该语与噶玛兰语(Kbalan)似乎较为雷同。与噶玛兰语在词汇,音韵,构词,句法,语音等方面不但对应也极相近。[2]
除大台北地区,基隆市,新北市金山区、万里区、瑞芳区、贡寮区等外,宜兰县"社头"(trobiawan,哆啰美远)族群亦归属为巴赛语群。[3][4] 而宜兰县"里脑"(linaw)族群用语亦归为巴赛语相近之语系。[1][5]
使用17个拉丁字母,一个二合字母/ng[ŋ]/,全部18字母。字母分为元音及辅音二大部分。元音4个(i、u、e/ə/oe、a),辅音14个(p、b→{v}、t、c、k→{q}、m、n、ng、s、z、l、r、w、y)、另加上2个辅音语音转换字母({v}、{q})。因/ng/没有用在单词的开头故无大写。声门塞音/ʔ[']/,或用撇号/'/符号、或则省略。[6] 其馀字母(d,f,g,h,j,o,q,v,x)用在增音、特殊表示,及外来语上。[7]
巴赛语基本上有4个元音字母,14个辅音字母,1个声门塞音符号。[6] 辅音分清浊,不分送气与不送气;有轻重音之语气表现,但无类似闽南语的声调。[8] 新北市贡寮区 babang(新社/B)及宜兰县trobiawan(哆啰美远/T、社头)二地区语音上有/b/→/{v}/及/k/→/{q}/之音变转换。[6] 台湾南岛语的书写系统的订定,原则上都是先“发音部位”(横列)、后“发音方法”(纵列)、再考量“清浊音”,来订定其书写字母。[9] 辅音/d/,/g/,/h/,/x/,及半闭元音/e/与/o/均作增音时使用。须注意中央元音/ə/用/e/表示,须与半闭前不圆唇元音/e/有所区别。/auw/或/au/可用/aw/替代,/ai/可用/ay/替代,/eu/与/eo/可用/iw/替代,/oi/可用/uy/替代。[6]
|
从音变过程不但可以观察出语种之间的连系关系,亦可以看出语种在时间流程上之演化进程。巴赛语及噶玛兰语之语音关系、在音素方面,除了*p, *b, *m, *N, *w, *y, *i, *u 基本保持不变外,两者亦有五种共同的音变。且其中两种音变只存于巴赛语与噶玛兰语:(1).*j, *n 与 *N 的合并、(2).*k 的分裂为k 与q,属于这两种语言的共同创新音变。且巴赛语也保存了古南岛语的一些语音如/bukəS>bukəs/(头发)等。[4][2][10]
于1936年10月台北帝国大学人类学教授浅井惠伦对新北市三貂社(Santiago/Ki vanow-an)新社巴赛语发音人“潘氏腰”(时年75岁)进行语音记录之研究。[13][14]。 其中一支“祭祖歌”,歌词如下:[15]
Sa-tzay-an na spaw ki vanow-an (三貂社祭祖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