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爱梵语भक्ति罗马化:Bhakti);又译为信爱奉献虔信虔敬忠诚,音译为巴克蒂巴克提薄帝薄克帝;在印度教中指对最高神祇三相神的虔诚信仰、尊敬供养的传统;印度文化圈内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上座部佛教耆那教锡克教也吸收了这个词语,如东南亚上座部佛教将佛弟子对佛陀阿罗汉圣者的虔信称为“薄帝”(巴利语bhatti[1][2][3]

词源

भक्तिBhakti)的词根bhak-来自bhaj-(<*bhag-),义为分享、参与。它还包含了依恋、皈依、虔信、奉献、忠诚、崇敬等含义。

巴克提运动

12世纪穆斯林统治者入主印度后,印度教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产生了奉爱运动英语Bhakti Movement,最早兴起于印度南部,代表人物为罗摩奴阇英语Ramanuja。他强调奎师那(黑天,毗湿奴的化身)的至高地位以及对祂的崇信,提出奉爱不被业报或分别智污染。13世纪后,奉爱运动遍布全印,代表人物罗摩难陀英语Ramananda迦比罗遮昙若大胜主罗摩难陀英语Ramananda强调任何信仰奎师那者都能获得解脱迦比罗出生于穆斯林家庭,他的参与则旨在消除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对立;遮昙若甚至被视为奎师那的真身,他的理论摄取和统合了多方的观点。奉爱运动英语Bhakti Movement的主导者和信奉者被称为“奉爱派”(巴克提派)。

奉爱和奉爱运动的影响至今仍在,遮昙若在奉爱运动中提出的种种观点以使徒传系英语Sampradaya(Śri-sampradāya)的方式传承至今,以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主要传承者。

巴克提瑜伽

瑜伽当中有一种“巴克提瑜伽”,意译为奉爱瑜伽、信爱瑜伽、信瑜伽等,即强调以奉爱的修行接近与神祇。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