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一般指來自中國四川省和重慶市的漢族民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蜀民系(四川话拼音:Ba1su2 min2xi4;国际音标:[pa55su21min21ɕi213]),通称四川人[a],有时也称川人、川渝人、巴蜀人,指是四川和重庆地区及周边一带的汉族分支,多数以四川话为第一或第二母语,拥有独特认同意识(盆地意识),认同巴蜀文化[1]。巴蜀人起源于蜀部族和巴部族,并在经历了漫长历史中人口迁徙之后,最终形成于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之后,其中巴蜀民系总人口约有1亿2千万,是中国汉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之一[1]。
巴蜀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起源于蜀部族和巴部族。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由古巴蜀人建立的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巴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巴蜀地区移民。西汉时期,以古蜀部族、巴部族为基础,融入华夏部族血统,在四川盆地中形成了一个内部较为统一的部族,即早期巴蜀人。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四川抗元战争使早期巴蜀人人口损失严重。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又接连出现大规模战乱,随之而来的明初与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深刻地改变了巴蜀地区的人口构成,并使得四川语言逐渐向官话统一。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与存留的巴蜀土著居民融合,最终于清代中期形成了现今的巴蜀人[1]。
巴蜀人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的四川盆地一带,是巴蜀地区的主体族群,占两地总人口的95%以上。同时,巴蜀人在与川渝毗邻的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一带)、湖北西部、云南及贵州北部也有分布。19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开始之后,也有不少巴蜀人前往经济起步更快的中国沿海地区(如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就业。2007年,川渝两省市常住人口较户籍人口少约1100万(其中四川省约700万[2]、重庆市约400万[3])。近年来,还有一定巴蜀人移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在当地形成巴蜀同乡会(即川渝、四川同乡会)[4][5]等组织。
虽然巴蜀人的语言四川话相较于其它南方汉语言,与北方官话更为接近,但巴蜀汉族从遗传学上来看属于典型的南方汉族[6]。从Y染色体单倍群、线粒体单倍群来看,巴蜀汉族中北方汉族血统低于操吴语的上海汉族、浙江汉族、江苏汉族以及同样操西南官话的湖北汉族、云南汉族;巴蜀人中的北方汉族混合比例与湖湘人、江右民系较为接近[6]。另外,当与其它南方汉族进行比较时,巴蜀汉族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组分布频率与其它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7]。
巴蜀地区鬼神观念特别流行,巫祝(占卜祭祀之人)的作用特别明显。这种特征可追溯至古蜀王国时代。《蜀王本纪》载:“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另一方面,追求长生不老和修仙的神仙学非常盛行。这些特征为公元二世纪道教派别天师道的创立提供了沃土[8]。根据吕子方和蒙文通的研究,《山海经》可能是产生于巴蜀地区的最早著作。明朝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九六〈著作记第六〉中,也将《山海经》引入蜀人著述[9]。
中山大学教授黎国韬认为前、后蜀时期的巴蜀人一度信奉源于波斯的祆教(参见四川祆教),并考证川主二郎神很可能是演变自祆教风神维施帕卡[10]。天主教于1640年传入四川,18世纪在巴蜀地区流传甚广。法国教士古伯察在1850年出版的《鞑靼西藏旅行记》中提到当时四川是全国天主教最为兴盛的地区[11](参见四川天主教)。
由于远离中原地区,巴蜀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和中原、齐鲁、江浙等地相比,巴蜀人不遵儒家规范之态更多[12]。《天下四川》一书中描述巴蜀人的文化特征为“四川出才子,不出贞妇。出文化莽汉,不出道德圣贤。四川人的文化品格,为中国文化贡献出一个偏离儒家正统的异端列传,一个以自由精神去克服、对抗、藐视和颠覆儒家礼教与皇权专制的文化集团[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