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内战
1960年代末期的一场战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日利亚内战,亦称比亚法拉战争或比夫拉战争,是1967年至1970年间尼日利亚政府和自行宣布独立的比亚法拉共和国之间的一场内战。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8月25日) |
尼日利亚内战 | |||||||||
---|---|---|---|---|---|---|---|---|---|
![]() 1967年6月,“事实上”独立的比亚法拉共和国 | |||||||||
| |||||||||
参战方 | |||||||||
![]()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ffy Williams ![]() ![]() ![]() ![]() | ||||||||
兵力 | |||||||||
![]() 85,000[16]–150,000[17] (1967) 250,000 (1968)[18] 200,000[19]–250,000[17] (1970) |
![]() 10,000[20]–100,000[17] (1967) 110,000 (1968)[21] 50,000[19]–100,000[22] (1970) | ||||||||
伤亡与损失 | |||||||||
士兵死亡: 45,000[19]–100,000[23][24]被杀 流离失所: 2,000,000–4,500,000[25] 难民: 500,000[26]–3,000,000[来源请求] |
起因
尼日利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自1960年从英国获得独立以来,北方的穆斯林和南方的基督教徒就不断地为取得国家控制权而相互斗争。双方之间的矛盾由于在南方基督教徒聚居区伊博地区附近经济价值巨大的石油矿藏的发现而愈加尖锐。
战争过程
1967年5月底,尼日利亚中央政府通过了新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将全国划分为12省,油田却被故意划出了伊博地区。由于这次石油事件以及在北方对于伊博人的迫害,使得比亚夫拉地区在1967年5月30日在奥朱古上校的领导下宣布独立,成立比亚夫拉共和国。战争从7月6日开始,首先尼日利亚联邦部队以两路纵队攻入比亚夫。尼日利亚右路部队首先在14日拿下南部重镇恩苏卡,但遭到比亚夫拉军的抵抗,战争陷入僵局状态。虽然比亚夫拉军作战勇猛,但是战争还是呈一边倒状态。中央政府受到了英国以及最主要苏联的军事支持,法国,葡萄牙和南非则支持比亚夫拉共和国,然而他们都并没有发表官方的承认。面对尼日利亚政府军由苏联提供的Il-28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比亚夫拉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
结果

在差不多整整3年的流血战争之后,由于战争引起的饥荒,比亚法拉共和国政府不得不于1970年1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比亚法拉地区重新加入尼日利亚。全国第一大种族伊博族在此后数十年时间内,无一人能够在尼日利亚军队或政府中担任要职。
在这场战争中,约二百万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许多都是死于饥饿的儿童。比亚夫拉的经济被彻底摧毁,预计需要许多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独立领导人奥朱古在战后逃往科特迪瓦,在1982年尼日利亚大赦后,才回到国内。他参加了2003年的总统大选,然而惨败而归。
2005年10月28日,再次公开鼓吹比亚夫拉独立的分离派领导人拉尔夫被政府逮捕。
影视作品
- 2003年电影—烈日风暴
引用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