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8067°N 120.54016°E / 24.08067; 120.54016
Quick Facts 定光佛庙, 基本信息 ...
定光佛庙 |
---|
|
|
位置 | 彰化县彰化市光复路140号 |
---|
主神 | 定光古佛 |
---|
例祭 | 农历正月初六(定光佛圣诞) |
---|
领导 | 重要人物:沈鸿儒、张世英、巫宜福、廖光中、邱德孚、钟灵耀、罗大鸣、黄正蕃 |
---|
开基 | 汀州客家八邑移民 |
---|
|
|
Close
Quick Facts 定光佛庙, 位置 ...
Close
定光佛庙,是一座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的定光古佛庙,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初名定光庵,为台湾最早且少数主祀定光佛之汀州客家信仰庙宇[1]:147、彰化县定古迹、彰化市内少数非由市公所强制接管之主要庙宇,藏有神像、匾额、楹联、神龛等古物,近年亦成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武平县交流节点之一。
- 清领时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汀州府八邑(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今明溪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永定县)人士共同建立于彰化县城共辰门(北门)附近[注 1],原名“定光庵”。[1]:135、138学者李建纬、张志相认为其选址于县城之原因如下:城内作为政治中心官方控制力较强较少动乱、泉漳移民势力相对均衡、离港口(鹿港)距离有限等。[1]:153
- 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汀州信徒重修并献“昙光普照”匾。[1]:135、152
- 道光十年(1830年),由贡生吕彰定等人捐资重修。[1]:132
-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彰化大地震后,由信徒张连喜等人重修,建筑格局为“两进两廊带左右厢房”,改名为“定光佛庙”,并有租赁用地产作为庙方经费来源,今庙两侧、庙对面彰化银行土地皆属之。[1]:135此次改建规模甚大,日治时期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台湾总督府资料记载该庙拥有建地面积为460.22坪,其中建筑物本身面积达388.60坪,另外还拥有田一甲五分。[1]:149-50学者李建纬、张志相透过比较指出其建物面积稍大于孔子庙(建地1490.55坪,建物383坪),是当时县城内最大的宗教性建物,而大规模扩建的原因则可能包含信仰虔诚且官绅倡议、其他地区汀洲人加入(如创设鄞山寺的张鸣冈)、当时彰化社会分类意识高涨且各属移民皆有自己代表庙宇[注 2]等。[1]:150
- 日治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彰化市进行市区改正计画,该庙三川殿、拜亭、两廊、左厢房遭到拆除,形成今日格局,原有会馆功能亦消失。[1]:134
- 日治时期彰化市役所曾以警力半强制接管彰化市区内主要寺庙,但该庙半数居住于台中州南屯庄(今台中市南屯区)的信徒反对,使该庙被豁免接管。[1]:134
- 战后时期,国民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大部分庙产被放领或征收。此时庙方亦购置数件文物如锡五供、铸铁大钟等。[1]:135
- 民国60年(1971年),庙宇大事整修,为腾出天井空间而砍除两侧树木、移除花台,地板加上磨石子。同年购置天公炉祭祀玉皇上帝。[1]:135
- 民国68年(1979年)正殿右侧堂屋与卷棚损坏重修,将卷棚顶改为石棉瓦。[1]:135
- 民国69年(1980年)三川殿石狮改为大理石材质,原有石狮遗失。[1]:135
- 民国74年(1985年),该庙订为第三级古迹。[1]:136
- 民国79年(1990年),由于所收地租不足缴交地价税,被彰化县税捐稽征处申请查封,经该庙管委会众人协助方得豁免。[1]:136
- 民国85年(1996年)该庙之监委简至贤、管理委员黄泉源身兼万和宫之董事,由此可知该庙与台中市南屯万和宫关系密切。[1]:134
- 民国91年(2002年)整修。
- 民国99年(2010年)3月该庙与武平县佛教协会、武平农业考察团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同年12月定光佛金身来台巡游8天,以该庙为首站,武平汉剧团亦伴随演出《古佛缘‧客家风》剧目。[3][4][5]
- 正殿主神龛
- 泥塑定光古佛:位于后方,高175公分,无年款及文献纪录,学者李建纬、张志相推测为道光年扩建庙宇后所塑。民国100年(2011年)重安金身[1]:155、157
- 软身定光古佛:位于前方,高132公分,尺寸较一般软身神像稍大,《彰化县古迹中既存古物清查计画》指出其制作年代为乾隆二十六年但未详述根据。民国100年(2011年)重安金身。[1]:155-6
- 正殿主神龛外两侧
- 两位胁侍童子:一位著青衣持盒(高137公分),另一位著红衣持禅杖(高132公分),皆为木胎泥塑,学者李建纬、张志相从尺寸推测为泥塑古佛之胁侍。[1]:157-8
- 正殿龙边神龛
- 正殿虎边神龛
- 正殿前供桌
- 报功祠
- 汀州八邑倡议题捐绅士缘首董事禄位:牌位上人名共143位,其中第一列八位仕绅为沈鸿儒、张世英、巫宜福、廖光中、邱德孚、钟灵耀、罗大鸣、黄正蕃,八位皆曾赠送该庙匾额或楹联。学者李建纬、张志相推测此禄位为道光年间设立。[1]:159、161
该庙曾拥有5个乾隆朝的匾额,献匾者身分包含文官(钟灵耀、沈鸿儒、邱德孚)、武将(张世英、黄正蕃、廖光宇)、一般信众,祖籍则包含汀州人及非汀州人(后者如张世英为贵州人、邱德孚为福州福清人,不过邱亦为汀洲上杭廪贡。[1]:161)官员献匾原因可能包含汀洲同乡情谊(沈、锺、黄、廖匾)、彰化地缘关系(张世英为北协副将、邱德孚为彰化县教谕兼训导),或者两者兼具。道光朝后则匾额数量减少,楹联数量增加。[1]:147-8
由内容观察,匾额及楹联除颂扬定光佛外,遣词也常兼顾原乡与本地。不过乾嘉道朝匾联之写作视角是由汀州望向台湾,例如道光十四年巫宜福兄弟所献楹联并举“鄞江”与“线地”(指半线之地),其中“鄞江”摆在上联;日治楹联则将“台岛”或“磺水”(即彰化)摆在上联,视角是由台湾望向汀州。[1]:148
由于清领时期台湾杉木主要来自福建,尺寸受限,故匾额常由数条横长木片拼接而成。定光佛庙之古匾亦同,上下款为另外镶嵌,除“光被四表”匾外其馀字体皆为片状阳刻(字面凸起)楷体,框饰有龙抢珠纹、卍字回纹、素面等种类,[1]:172-3,经过长年烟熏色调皆偏向暗红。[1]:168由于现存七块古匾之作斗(底部支撑架)皆为灵芝纹,学者李建纬、张志相推测可能为某次重修时共同制作;另由于“西来花雨”、“瀛屿光天”、“济汀渡海”三匾在工艺技法、中行字体、上下款、印款布局皆相似,两位学者亦推测为三匾为同一地区(甚至是同一作坊)制作。[1]:172-3
- “西来花雨”匾:上款为“乾隆贰拾柒年(1762年)岁次壬午阳月 穀旦”,下款为“协镇北路副总兵带军功纪录二次张世英敬立[1]:169
- “瀛屿光天”匾:上款为“乾隆参拾陆年(1771年)岁次辛卯 冬月吉旦”,下款为“台湾府诸罗儒学训导兼署教谕钟灵耀敬立[1]:169
- “济汀渡海”匾:上款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岁次癸巳桂月吉旦”,下款为“己丑科进士龙冈沈鸿儒敬立”[1]:170
- “光被四表”匾:上款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岁次丙申菊月穀旦”,下款为“北协右营守备杭川黄正蕃敬题”[1]:170
- “昙光普照”匾:上款为“嘉庆壹拾捌年(1813年)癸酉阳月吉旦”,原下款“鄞江众善士重建立”,目前下款为“岁次癸酉年重修 立”[1]:171
- “智通无碍”匾:上款为“大清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岁嘉平月穀旦”,下款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馆协修、宝录馆纂修 永定巫宜福敬题”,其中“宝”字为“实”字之误[1]:171
- “奕禩流芳”匾:原上款为“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岁桐月吉旦”,下款为“永定董事生员游化贤 敬立”;目前上款为“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孟冬重修”,下款为“定光古佛信徒敬献”[1]:171-172
- “兹照鲲瀛”匾: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廖光宇献,民国85年(1996年)时已佚失。[注 3][1]:168
- “恩漙海甸”匾:道光十一年(1831年)游化贤献,民国85年(1996年)时已佚失。[1]:168
- “欢喜因缘”匾:道光十四年(1834年)巫宜禊献,民国85年(1996年)时已佚失。[1]:168
- “义薄云天”匾:同治甲戌年(1874年)张天德献,民国85年(1996年)时已佚失。[1]:168
该庙楹联共11对,其中有道光年款者2对,日治年款者4对,[1]:174,包含弧面及平面两种,常以“定”“光”、“古”“佛”作为开头。[1]:178
- “活百万生灵,迹托鄞江留一梦;觑三千世界,汗辉线地有全人”联:道光十四年(1834年)端阳月永定巫宜福、禊仝敬题,这对兄弟亦曾于道光四年(1824年)敬献“是登彼岸”匾额给淡水鄞山寺。[1]:173、175-6
- “是有定识拔救众生,放大光明普照东海”联:道光甲午(1834年)仲夏浙江分巡宁绍台道知府建台湾府事鄱阳周彦书,书写原因为巫宜禊求取、且周彦于佛前祈求晴天顺利。[1]:176-7
- “定危有赖推移力,光被无惭造化心”联:明治四十年(1907年)黄倬其拜赠,黄倬其曾创设“小逸堂”,培育石锡烈、石锡纯(前二者为石锡勋之兄弟)、黄文陶、詹阿川、赖通尧、黄文苑、谢振声、谢振仁等仕绅。[1]:135、177
- “定慧禅心,见隐见微一片玄机,菩提台上悬金镜;光明世界,先知先觉三生因果,阿耨城中济玉津”联:大正三年岁次甲寅(1914年)荔夏穀旦,信士柯金水、陈培年、施贻安、林超英、吕腾蛟仝敬立,郑鸿猷书。[1]:177
- “古道照人间,恤难救灾,何止鄞江超宝筏;佛坛崇海表,占祥卜吉,竞来磺水乞灵签”联:乙卯(1915年)阳月穀旦蔡谷仁敬书,信士林以玉、仁和号、存耕堂、斯美号仝敬献。[1]:176-7
- “古迹溯鄞江,换骨脱身,空色相乎圆光以外;佛恩施台岛,灵签妙谛,示吉凶于前定之先”联:己未(1919年)孟夏之月穀旦,南靖雁塔社生员徐芳传敬叩。[1]:176-7
- “烛焰辉煌呈五福,香烟缭绕结千祥”楹联:无年款,推估年代应在日治时期以前,民国85年(1996年)时已佚失。[1]:174
- 清治时期遗留三对石质柱础[1]:134
- 报功祠神龛:大体为方形,正面上方题“名垂不朽”,上款为“几筵光有耀”,下款为“俎豆报无疆”,正面有缕空雕刻花鸟纹饰。由于其尺寸与禄位吻合,故学者李建纬、张志相推测两者同为道光年间作品。[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