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本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始基(古希腊语:ἀρχή,罗马化:arkhḗ),又译作本原,是源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概念,指世界万物的来源与存在的根据。
不同地方的人对于世界最初形态都感到好奇,而此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其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则首次提出了始基的定义:“各种存在物由它产生,毁灭后又复归于它”。其他古希腊哲学家对始基亦有不同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柏拉图认为是“理念”等。[1][2][3]除了西方探讨始基外,不同宗教和不同地方的人都尝试追溯世界之始。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始基是“原子”。这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原子”构成。他们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上不同,由此构成万物。[4]原子说认为原子在空虚间不断移动,在移动期间又会不断碰撞、分裂然后再组合,从而使物质发生改变。这些原子的数量虽然无穷无尽,但是所组合的数量是有限的,由此解释了现存物质数量是有限的。[5]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认为世界起源是水。在泰勒斯以前,希腊人都以神话基础解释世界,然而泰勒斯则观察自然万物思考世界。[6]他认为,万物都可以改变、万物都可以流动。然而水可以从液态变成固态、亦可以变成气态。因此他总结水就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7]
中国哲学家管仲亦提出“水”为万物之始基。他认为万物皆不离水,是生命的植根之处。除此以外,他亦观察水和人的个性关系。如齐国的水急而流盛,因此贪婪、粗暴和好勇;而楚国的水则较柔弱而清白,因此当地的人都较果断和敢为。[8]
阿那克西美尼和第欧根尼则认为万物始基为“气”。[9]他们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物质是通过气体的聚和散而产生的,阿那克西美尼则同时认同火是最精纯的空气。[10]
天帝教则以“炁”来代表宇宙的能量。根据《天人文化圣训辑录》记载,因“炁”之转动产生了“氢”和“氧”,而“氢”和“氧”的结合燃烧才产生了“水”。[11]
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根基是“火”,他认为“火可以转为一切,一切亦可以转为火”,而现在、过去、未来都是永恒的火。它自然有分寸地燃烧和熄灭。[12]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万物根基是“种子”。太初的混沌分成冷的迷雾和暖的以太,冷雾形成水、木、石等。生命的“种子”由水载送至地,动物从湿暖的泥土中长出来。[13]除此以外,他认为始基是无限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有共同的部份组成,是为同素体。他认为生成和消灭其实就是合并和分离,因此无所谓的生和灭。在此意义下,物质为永恒的存在。[14]
后来,恩培多克勒总结了以上各学派的论点,提出了地﹑水﹑火与风四种元素。并且它们可以不断融合和分开。他认为:“它们有时从多种生一,有时从一中生多。”[15]从此产生了世界上种种变化著的复杂物质。[16]
老子认为,世界始基为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除此以外,他还认为道会生长,培育万物。并且道是无形无象,不可描述。[17]当“道”应用在物理世界时,则可称为“德”。[18]而庄子则继承了老子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源。他认为天地形成后天地之间皆为“气”,而气的形态则为“阴”和“阳”。阴阳相交则成万物。因此,庄子把生和灭视为气的聚散。[19]
基督教则认为世界由神创,而神则是自有永有。[20]而自有永有,则是不受任何力量所影响他存在或不存在,祂是超越时间和空间。[21]然而,这里的“我是自有永有”在希伯来文为同一个词,在希伯来文中“是”有“存在”的意思。比如创世记1:3,“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和合本版),这里面的“有”就是这个字[22]。
婆罗门教则认为梵为世界的起源,跟道教教义中的“道”同样无形无相。“大梵”即为终极现实之意,而“小梵”即为婆罗门阶层。印度教认为,梵为世界的运动法则,一切由梵而生,灭后亦回归于梵。佛教兴起后, 佛教神话吸收了大梵的概念成为大梵天王,成为佛教神话中的护法神之一,然而, 与婆罗门教不同, 佛教认为万物无始无终,没有梵在背后支撑其存在性,一切皆是无常的。印度教出现后,发展出了“上梵”和“下梵”的概念。[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