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主义(法语:Revanchisme)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1]一般而言,复仇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极端复仇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2]
词源
复仇主义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仇。该词从1870年代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开始被广泛使用,最初代指法国民族主义者要求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的思潮[3]。
法国
复仇主义的经典例子是法国,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部分共和派政治人物声言要一雪前耻,收回失地。复仇主义气氛在法国社会中流行,当时强调战败屈辱的画作很受欢迎,例如阿尔方斯-玛丽-阿道夫·德诺伊维尔(Alphonse-Marie-Adolphe de Neuville)的画作。[4][5][6]受这种思想响使法国努力寻求盟友,促成1894年的法俄同盟,以及后来的三国协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原因。法国的复仇主义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该条约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并向战败的德国索取赔款。凡尔赛条约又导致德国的复仇主义情绪升温。[7]
波兰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波兰曾试图收回被德国、俄罗斯和奥匈帝国占领的“波兰民族土地”。
丹麦
普鲁士与丹麦曾经因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的统治权问题,引起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年至1851年)及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4年;也称为德丹战争)。
德国
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声言要夺回但泽、波森省、阿尔萨斯-洛林、苏台德地区及其他被认为应属于德国的领土。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族统一主义色彩,也是民意运动的一部分,与德国统一相关。[8]
匈牙利
奥匈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被逼签下《特里阿农条约》及割让大量领土,许多匈牙利人因此成了其他国家的公民。这条约对至今的匈牙利依旧造成沉重伤痛,被称为“特里亚农创伤”。[9]根据2020年一项研究,三分之二的匈牙利人同意邻国的部分地区应该属于他们,尤其是有关割让特兰西瓦尼亚予罗马尼亚之事。[10]
中国
俄罗斯曾吞并了包括外东北在内的大量中国领土。部分中国人主张收回这部分领土。在中国大陆发行地图中,会标注此部分地区的原名,如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括注海参崴,萨哈林岛会括注库页岛等。
参看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