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围网捕捞(英语:Seine fishing / Seine-haul fishing),是一种使用围网来捕鱼的方法。渔民把收底式围网垂直地设置于水中,网的上端用浮子浮起,网底则用沉子固定。除了渔船之外,它可作为海滩围网[1]。一般而言,渔夫所采用的围网分为巾著网(purse seine)和扒网(Danish seine)两种,网翼均比拖网长[2]。与流刺网不同的是,两种渔网围住目标,流刺网却直接捕捉鱼类。
要铺好一张围网,需考虑的因素包括目标区的底床类型、渔船与岸边之间的距离、海洋状况、风向变化和水流情况[3]。为了不让鱼逃离渔网,渔夫既会拍打船体制造声音[3],又会选择在水中放下特制染料形成一道朦胧的屏障[3],让鱼在视觉上觉得无法通过[3]。另一种做法是设置爆破火药[3],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捕渔业人士借此增加渔获。
围网捕捞深度目前受技术所限,水深局限于不超过500米[4]。
围网,即 Seine 一词,源自古代英语 segne[5]。segne 来自拉丁文 sagena[5]。另一说法指 Seine 从希腊语 sagēnē(拖网之意)演变而来[6]。
历史上,围网被广泛利用;石器时代社会正是一例。具体来说,纽西兰毛利人乘坐独木舟去将长达1公里距离的围网撒开[7]。围网由绿亚麻编织而成,以石头为沉子和轻身木头或葫芦为浮子,需要用上过百人来协助拖拉布置[8][9]。而哥伦比亚河上的美洲原住民会织出以铁杉根部纤维或野草制成的围网[10],同样以石头为沉子[11],但浮子的制作材料就改为雪松棒[10]。雪松棒可随水流吓怕鱼类[10],从而令它们集结起来[10]。
在17世纪末,法国已有渔民用围网捕渔[12]。及后逐渐多了美洲人仿效,连其馀欧洲地方都如是[12]。其中瑞典被视为首个向美国学习这种捕捞方法的国家[12],当地人于1880年代以此捕捉布胡斯鲱鱼[12]。约1890年,挪威渐见围网作业。1890年至1904年间,活跃于西欧的渔夫再把方法传入冰岛[12]。直到1913年,有资料显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一同效法[12],使用围网作业。至于亚洲方面,日本于1882年开始模仿,以此捕捞鲣鱼及鲱鱼[12]。基本上,面对鲱科、毛鳞鱼、鳕鱼、栖息于非洲、以色列与土耳其淡水水域等鱼种[12],渔民多会用上围网[12]。而在它出现之前,他们只能用流刺网去捕获生活于浮游生物界的鱼[12],必要时要前往近岸浅水区方可成事[12]。有了围网之后,他们能远离岸边,在深水区作业[12]。
此外,有关围网的纪录也载于地中海地区的古文化历史当中,如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墓穴壁画[13]。古罗马文学里,诗人奥维德提及了很多围网的资料,包括运用软木浮子和铅制沉子[14][15][16]。
巾著网是一般围网的类型,得名原因出于其底部有多个被绳串联起来的网环[17]。操作时,渔民透过拉蝇,把网环紧靠一起,鱼便不能发出声响或游到网底逃走[18]。这种操作方式跟传统衣物的束带相类似[19],是捉住鱼群更好的技巧[20]。像沙丁鱼、鲭鱼、鳀鱼以及鲱鱼一类群体活动的鱼种[21],它们聚集一起,游近水面时,巾著网正好大派用场。个别种类如鲑鱼和吞拿鱼群沿河流上方游动亦能被收入网中。渔业工厂船常配置巾著网,更放置集鱼器(Fish Aggregating Device)[3],以小鱼作饵吸引更多大鱼入网[22]。常见的捕获对象有沙丁鱼、吞拿鱼、集拢产卵的鱿鱼、长鳍鲔鱼、黄鳍金枪鱼、北方蓝鳍金枪鱼、花尾虾(Metapenaeus dobsoni)等等[21][3]。在马耳他,集鱼器有助渔夫捉到鲯鳅[3]。
收底式围网捕捞,尤其在捕捞大型鱼群(鲱鱼、鲭鱼等)的时候,可捉到一些非目标鱼种[23]。由于其他鱼与这些鱼群一同紧密地游动,混获的百分比会大幅提高[23]。在围网作业下,濒临绝种的物种,即鲨鱼、海龟、鲸鱼、海豚等等成为被意外捕获的牺牲者[24]。而且,混获对渔业带来负面影响,除了捉到非目标鱼种之外,还增加了渔获库存压力[25]。很多国家,比如斯里兰卡[26],均有明文规定去管制围网捕捞作业。该国政府立法禁止渔夫使用巾著网[27]。不过,只要得到有关当局批准,部分水域则不受限制[28]。太平洋公海范围依照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决议来决定禁用围网区域[29]。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方面同样禁止围网操作[30]。
渔船上的动力滑轮是一个帮助渔民拉起渔网的机械装置。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所描述,动力滑轮比其他发明更有利于收起巾著网[32]。在1950年代初,克罗地亚渔民玛利欧‧普雷特(Mario Puratić)发明普雷特滑轮(Puretic power block)[33],推动了围网捕捞机械化发展。滑轮以改进了的液压技术运作,结合新式合成渔网(制作材料为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聚氯乙烯[3]),绞缆筒负责带动网蝇放下及吊起渔网。现时的动力滑轮通常由水力泵驱动,水力泵接驳主 / 副引擎。其每分钟转速、拉力与操作方向皆可遥距操控[32]。人手方面,至少需要3个部分相辅相成,才能进行围网捕捞,包括船长(skipper)、渔船操作员(skiff operator)和堆垛机(cork-line stacker,即起重 / 运输渔网的吊臂)。许多惯常的作业规模,或许另外需要1人去堆叠渔网铅绳,1人去叠好渔网。
世界上某些西洋地域,诸如美国西部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海岸,渔夫早于1950年代末已采用卷网机器(drum)来进行围网捕捞,现今成为该水域的独有作业方式[34]。卷网机器安置在船尾[35],通过转动滚筒执行功能。过程中,平放的滚筒拉起 / 收回横跨船尾的渔网至卷盘之中。而卷盘会左右摇摆地滚动,以紧紧地卷绕网线。[36]
辅以卷网机协助网捕捞时,有数个好处。一来渔网可被快速地拖拉,速度比动力滑轮快两倍以上[37]。这样,渔夫就不用在高于自己头部的水平位置处理渔网[37],工作环境更为安全。最重要的优点是,能减少人手操作;但是并非所有地方允许使用卷网装置 ─ 在阿拉斯加州,这是违法的[38]。澳洲于1991年也曾发出公告,渔民须得到核准去采用卷网机器[39]。
扒网偶尔会被称为锚围网(anchor seine)。收集渔获的部分呈锥形状,网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翼,整张网的外型像一个锚。拖行绳从锥状处延伸出来,长度足以围住目标范围。扒网类近小型拖网,其网丝较小型拖网更长,且没有系上网板(otter board)。当渔船向前进,目标鱼种随之而被拖入网中央。因为扒网的面积阔,扒网渔船较巾著网渔船大,周边伴有小船一同作业[40]。
扒网的拖行绳会被卷在卷网装置,渔民或者用绕线机将它绕在甲板上。通常他们以鲜色浮标为固定标记,然后藉著渔船(主船 / 副船)把网系于浮标,动力滑轮挂在帆桁 / 船上吊臂之上[3],再放出连上网环的拖行绳开始绕出一个大圈拖拉,最后回到浮标起点。他们继而善用绕线机收窄拖行绳的范围,才可确保渔获被锁定于网内。而扒网对捕获贴近海床生活的鱼收效最好,鱼群亦然。渔夫遇到不能用拖网兼不平坦的海床地形时,便改用扒网来捕鱼。这种网非常适用于位处地球北部的海域,热带至亚热带区域反而不太凑效。除此之外,经由扒网所得的鱼体型较小[41],对鱼体伤害不大[41],可在短期之内作冰鲜处理[41],放售货品的质素自然较高[41]。再者,混获机会相对较小[41]。
之所以扒网的英文名称称作“Danish seine”,与它发源自丹麦有关。以扒网捕捞的方法就是“Danish seining”,后来演变出近似的苏格兰式拖网法(Scottish seining / fly dragging)[42],即转以绞盘收窄渔网及收网。加上拖网期间运用浮标标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