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君主国(德语:Habsburgermonarchie,英语:Habsburg Monarchy),也称多瑙君主国(德语:Donaumonarchie)或奥地利君主国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一种形容在哈布斯堡皇朝统治之下领土的说法。

Quick Facts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 地位 ...
哈布斯堡君主国
Habsburgermonarchie
1282年—1918年
Flag of the Habsburg Monarchy
奥地利皇帝纹章(利奥波德二世与弗朗茨二世)
皇帝纹章(利奥波德二世与弗朗茨二世)
格言:Fiat iustitia, et pereat mundus英语Fiat iustitia, et pereat mundus
“让正义得以伸张,纵使这世界毁灭”
哈布斯堡君主国于1789年的疆域。
哈布斯堡君主国于1789年的疆域。
地位部分领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首都维也纳
(1526年–1583年)
布拉格
(1583年–1611年)
维也纳
(1611年–1804年)
常用语言官方语言:
拉丁语德语
其他语言:
匈牙利语捷克语克罗地亚语罗马尼亚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荷兰语意大利语波兰语鲁塞尼亚语塞尔维亚语法语
宗教
官方宗教:
天主教
承认宗教:
加尔文宗路德宗东正教犹太教圣杯派
政府封建君主制
君主 
• 1526年–1564年
斐迪南一世 (首任)
• 1792年–1804年
弗朗茨二世 (末任)
国务大臣英语List of Ministers-President of Austria 
• 1753年–1793年
文策尔·安东英语Wenzel Anton, Prince of Kaunitz-Rietberg
历史时期近代早期拿破仑战争
• 哈布斯堡获得奥地利
1282年12月
1526年8月29日
1683年7月14日
1740年–1748年
• 奥土战争英语Austro–Turkish War (1787–1791)
1787年–1791年
• 西斯托瓦条约英语Treaty of Sistova
1791年8月4日
1804年8月11日
1806年8月6日
1918年10月31日
ISO 3166码AT
前身
继承
奥地利大公国
匈牙利王国 (1301年-1526年)
波希米亚王国
克罗埃西亚王国 (925年-1102年)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奥地利帝国
普鲁士王国
华沙公国
西班牙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
荷兰王国
瑞士
列支敦士登
今属于 奥地利
 比利时
 克罗地亚
 捷克
 法国
 德国
 匈牙利
 义大利
 列支敦斯登
 卢森堡
 荷兰
 波兰
 罗马尼亚
 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维尼亚
 乌克兰
 瑞士
^a 圣杯派在1627年被禁止信仰之前一直是波希米亚王国境内捷克人的宗教。
^b 1784年,德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官方语言。[1]
Close

很长一段时间内,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了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北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南意大利等众多欧洲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的皇室。由于他们所统治国家的语言风俗均不相同,哈布斯堡家族并不采取同化策略,反而是尊重旗下各个民族的文化。所以,与其说哈布斯堡是一个复合君主国,不如说它是同样的一群家族成员所统治的“多国集团”。把哈布斯堡家族所统治过的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这四个帝国级的国家合起来,也可以统称为哈布斯堡帝国

定义

哈布斯堡君主国原本是指代那些拥有哈布斯堡家族血缘的君主们所统治的全部国家。

最典型的代表是1287~1918年期间的奥地利,以及1506~1700年期间的西班牙。18世纪之后,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朝绝嗣,被法国的波旁王朝取代;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本家也绝嗣,但是分家洛林-哈布斯堡依然存在,此后哈布斯堡君主国就开始专指“控制奥地利的、由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充当皇室的国家”。

虽然哈布斯堡-洛林家族所统治的领土也数量众多,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这三部份一直是核心。尤其是拿破仑战争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全部集合到统一的奥地利帝国之中,奥、匈、波的土地和人民与哈布斯堡的皇帝们紧密黏合,直到1918年的奥匈帝国解体才被分开。其中奥地利和匈牙利依然作为独立国家而存活于当今世界,而波西米亚则分裂成现在的捷克共和国和波兰的西里西亚地区

历史

以地域为叙述主体

哈布斯堡家族起源于1020年瑞士的一个叫做“鹰之堡”的小城堡,1282年他们将家族的根据地转移至奥地利,之后就不再改变。

他们的政治中心主要放在奥地利和德国版图上的神圣罗马帝国,除了神罗的首都在1583年至1611年间位于布拉格[2],其馀均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都维也纳重合。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在中世纪晚期和整个近代中经常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兼任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国王,但这些称号都是分离的。

同时,哈布斯堡家族还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之外的诸多国家的君主,例如西班牙国王匈牙利国王葡萄牙国王那不勒斯国王,并且无法完全操纵多神罗境内的所有小国。除了在奥地利和神罗的“本家”之外,最强大的哈布斯堡家分支是西班牙的,他们一直统治西班牙到1700年。这个分裂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于1556年退位前决定的,为了方便管理德意志地区伊比利亚的不同文化族群,这位皇帝将自己的家族拆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和“西班牙-哈布斯堡”两大分支。

在1715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西班牙的王位被法国的波旁王朝取代,此后的西班牙就不被包括在“哈布斯堡君主国”的范围之内。于此同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正系也面临绝嗣,不过奥地利哈布斯堡旁系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中还留有大量亲属,这让这个家族在统治奥地利的过程中避免了像西班牙一样被外国人取代的命运。

西元1804年,拿破仑一世称帝。1806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大败反法同盟联军,同年签订普雷斯堡和约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地位、解散了帝国,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3][4],哈布斯堡君主国把剩馀领土通通合并为奥地利帝国。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第一次在版图上连成一气,没有任何飞地,并且确立了奥地利一国能大于其它国家的特性。1867~1918年间又和匈牙利王国共组奥匈帝国并于一战中灭亡,哈布斯堡的家族虽然得以保存,但他们此后就不再能统治任何一个国家[5][6]

以个人为叙述主体

Thumb
军事前线的士兵对抗奥斯曼帝国入侵,1756年

第一个可以可靠追踪的哈布斯堡君主拉德波特,他出生于10世纪后期。这个姓氏起源于现今瑞士的哈布斯堡城堡,由拉德波特建造。279年后,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公国,该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选举产生的德意志王国的一部分。哈布斯堡家族的德国国王鲁道夫一世奥格斯堡议会(1282年)将奥地利公国分配给他的儿子,从而确立了“奥地利世袭领地”。从那时起,哈布斯堡王朝也被称为奥地利王室。1438年至1806年间,除少数例外,奥地利哈布斯堡大公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推行的王朝政策,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声名鹊起。马克西米利安与勃艮第的玛丽结婚,从而将勃艮第的尼德兰带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属地。他们的儿子美男菲利普娶了西班牙的疯女胡安娜(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的女儿)。菲利普和胡安娜的儿子卡尔于1506年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荷兰,1516年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及其领土,以与事实上被囚禁的母亲胡安娜共治的名义称国王卡洛斯一世,1519年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称皇帝查理五世。

Thumb
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哈布斯堡的领地如此庞大,以至于查理五世经常在他的领土上旅行,因此需要代表和摄政王,例如皇后西班牙的葡萄牙伊莎贝拉和姑妈兼舅妈低地国家的奥地利玛格丽特,来管理他的各个领域。在1521年的沃尔姆斯会议上,皇帝查理五世与他的弟弟斐迪南达成协议。根据一年后在布鲁塞尔确认的哈布斯堡沃尔姆斯契约(1521年),斐迪南被封为大公,作为查理五世在奥地利世袭土地上的摄政王。

匈牙利的路易二世在莫哈奇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战斗中阵亡后,斐迪南大公(根据路易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和弗拉迪斯劳斯二世在维也纳第一次会议上签署的收养条约,成为他的姐夫))还于1526年当选为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下一任国王。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仅在17世纪才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领地:在白山战役(1620年)战胜波希米亚叛军后,斐迪南二世颁布了新宪法(1627年),确立了波希米亚的世袭继承权。在摩哈赤战役(1687年)之后,利奥波德一世从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夺回了几乎整个匈牙利,皇帝在普莱斯堡举行了一次会议,以确立匈牙利王国的世袭继承权。

查理五世于1556年将奥地利连同王冠割让给费迪南(根据1531年的帝国选举决定),并将西班牙帝国割让给他的儿子菲利普,从而分裂了皇室。西班牙分支(在1580年至1640年间还控制著荷兰、葡萄牙王国和意大利的梅佐焦尔诺)于1700年绝嗣。奥地利分支(也统治著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波希米亚)本身被划分为从1564年到1665年,家族的不同分支,但此后它仍然是一个单一的个人联盟

领土构成

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领土在数个世纪内不断变化,但其核心部分总是包括四块:

Thumb
欧罗巴女王英语Europa regina”,象征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欧洲

在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领土曾经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治下(有时交予哈布斯堡王朝其他支系统治):

一些领土的范围在不同时期各自不同,此外还有一些领土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支系统治。王朝同时还在1438年至1740年以及1745年至1806年拥有神圣罗马皇帝头衔。

历任领主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