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先秦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时代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为秦国相国吕不韦主持,召集门客各派学者编纂而成[1]。
《吕氏春秋》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2],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3]。
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六十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六十三子篇。六论每论有六篇,共计三十六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馀万言。[4]
《吕氏春秋》中主张,人应量力而行,一切以“利生”为原则,在确保自己生命健康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大事,“只有不因享有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6][7][8]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不是简单提倡遵循自然之道,而是从自然之道中寻找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天道不像老子说得那么“不可捉摸”,而是“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吕氏春秋》的自然法思想得到历朝历代重视,以天道为先验准则,以情境为选择依据。[9]
《吕氏春秋》认同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德治是国家的根本。《吕氏春秋》反对墨家的偃兵观,指出战争从人类诞生之初起就存在,因此军队必不可少。《吕氏春秋》提出义兵观,即有权讨伐不遵循天道、压迫人民的“不义之君”。[9]
《吕氏春秋》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聚集在一起抵抗严寒野兽的需要,故而需要秩序。设置君主不是让君主谋取私利,设置天子不是让天子谋取私利,设置官长也不是让官长谋取私利。[11]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此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这是“一字千金”的典故。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
汉代学者高诱认为,《吕氏春秋》不可能没错误,但当时无人能改一字,他指出这是因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13]
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有《吕氏春秋新校正》,另外还有刘咸炘《〈吕氏春秋〉发微》、《〈吕氏春秋〉疏》、宋慈袌《〈吕氏春秋〉补正》、刘文典《〈吕氏春秋〉斠补》、孙人和《〈吕氏春秋〉举正》、谭戒甫《吕子辑校补正》等。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是继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之后的一次总整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