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兵卫府,唐名为“武卫”,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皇宫侍卫、亲卫队,为律令官的官署。分左右两兵卫府,主官为左右兵卫督,与左右近卫府和左右卫门府并称为“六卫府”。其职责为负责警备、护卫皇居的内里内郭到内里外郭的范围,并且在天皇行幸和行启之际担任警备和杂务的部门,也分左右两部,多任用弓马娴熟之士,而且是唯有官员子弟才有参与选拔的资格,豪族子弟颇多。最初大宝律令时期(701年)初次设置左右兵卫府时,兵卫府的兵力为左右兵卫府各400人,而后在平城天皇大同三年(808年)被削减到各300人,更在之后的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被削减至各200人的规模。[1]
在禁止携带兵器的皇宫中(平安宫内里的宣阳门、承明门、阴明门、玄辉门以外,建春门、建礼门、宜秋门、朔平门以内)的‘中重地区’负责警卫。负责的范围在近卫府兵的区域再向外一层,作为天皇的护卫在早晚都负责日本朝廷中枢的宫廷警备工作,担任了天皇亲卫队的职位。同时因为都是世家官员后代,因此深受信任,也负责监督从平民选出的卫士,避免他们的叛乱和反抗,而在天皇行幸时也须随同护卫,在晚间也负责京城的巡逻工作。
所谓兵卫,其前身就是日本天皇家族从天下的国造等地方豪强的子弟里选出擅长弓马武功的充当家族近侍和护卫,也就是天武天皇时期所设立的“舍人”这个职务的功能去强化并扩充,进而形成兵卫这个官职。在大宝律令以后,开始分设左右兵卫府,并且在养老律令中对于其内部官职名称有进行改变。在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二年(758年),右大臣藤原仲麻吕当政期间,将兵卫改名为“虎贲卫”,但这个改名在六年后藤原仲麻吕丧失权力后,旋即被改回原本兵卫的称呼。随后在国造和郡司等地方官逐渐没落,以及新设立的近卫府夺去其侍卫主力等原因,规模也被逐渐缩小至只有原来的一半兵力(原本总兵力800人→后变成400人)。
最初的时候,兵卫的性质就是自古以来各地豪强(国造、郡司)让其子弟为天皇家族侍奉的一部分。在律令制下,这些地方豪强的子弟作为兵卫和舍人来到平安京,以培养这些年轻的豪门子弟的文武官各方面的行政经验。随后这些受过菁英训练的子弟们多半都会返回自己的家乡去继承国造和郡司等官。但也有一部分才华洋溢之辈留在了京城,成为中央的下级官人,活跃于京城的官场上。因此兵卫也被当作进入中央当官的上升途径,并且可以结交很多各地豪族及京城子弟,因此后来兵卫的构成里,畿内的勋贵子弟,如“位子”、“荫子孙”等的比例有所增加。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