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谱是用来收录琴曲乐谱的书籍,也称古琴指法谱。到1960年代为止,查阜西已发现超过130部琴谱曾经出版,包含超过3360首琴曲,其中有很多在明朝前失传,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已经有几百年无人演奏了。[1]现存有古琴谱150多部,包含3000多首古琴曲。
记谱法
古琴最早采用文字谱,以文字详细叙述音高、节奏、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这些演奏法。文字谱可能是由战国时代的雍门周所创制,采用完整的汉字来记录琴曲的所有细节。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的文字谱为唐代的《碣石调·幽兰》,原收藏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2]
文字谱难于使用,晚唐曹柔等简化文字谱而创制减字谱。减字谱是一种指法谱,将原文字谱的文字改成符号,再将符号组合成“减字”而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而不记录音高和节奏,因此大大简化了琴谱。虽然理论上有1070个代表指法的减字,但常用的指法并不多,所以减字谱沿用至今。
现存最早的减字谱为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收录的《古怨》琴谱。[3]最早的减字谱集则为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4]
明代以前,琴谱记录的徽位为相对位置,会出现含糊的“七八日(间)”或“六下”,抑或是写“十一”。明末虞山琴派徐青山在其《大还阁琴谱》发展出徽分记谱法以记录按弦位置:两个徽位间的距离被分为10分,如“七徽六分”、“六徽二分”和“十徽八分”。[5]当时有人把1分划分成10釐,但并不实用[6]。
- 杨宗稷的《琴学丛书》除了工尺谱、板拍,还加上由减字谱简化的弦名谱,形成五行谱(减字谱占两行)。[7]
- 王光祈的《翻译琴谱之研究》则以简谱书写。[8]
- 杨荫浏、侯作吾编的《古琴曲汇编》首先以五线谱和减字谱并列记谱。[9]许健和王迪主编的《古琴曲集》亦采此法。[10]
- 林友仁、成公亮和龚一曾用“上海音乐学院七弦琴小组”的名义发表〈对改进七弦琴记谱法的一点意见〉,以减字谱和五线谱的组合进行改良。(然而林友仁后来坚定反对此法,提倡回归传统,去除五线谱,只用直行书写的减字谱。成公亮则是减字谱和简谱并用。)[11]
- 陈长林研发一套计算机程序把文字谱和减字谱翻译成现代乐谱[12]。
- 现在琴人中使用的琴谱一般有减字谱与简谱对照,也有减字谱与五线谱对照。
琴谱列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