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学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荫浏(1899年11月10日—1984年2月25日),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中国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家,对国乐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人擅弹琵琶及三弦等中国乐器。[1][2]
杨荫浏出生于光绪三十五年十月初八(1899年11月10日)江苏无锡留芳声巷,[2] 与杨绛同族、更与杨荫榆同辈,母亲钱淑珍是钱基博的叔伯姊妹、哥哥杨荫溥后来成为了经济学家。[3] 幼时在家和私塾中接受传统教育,6岁开始向邻里学习江南丝竹。待到青少年时期,杨荫浏先后在无锡东林小学和师范接受教育。1911年师从吴畹卿在无锡的天韵社学习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直到杨荫浏二十七岁左右吴畹卿去世为止,二人都保持著师生关系,[4] 他实际上也是天韵社的最后一代传人。同时,杨荫浏在12岁时从美国女传教士郝路义(Louise Strong Hammand)学习钢琴及西方音乐理论,二人关系十分密切,杨荫浏自述曾叫郝路义干妈。1920年加入中华圣公会成为基督教徒。[1] 1921年自无锡第三师范学校毕业。[5]
1923年至1925年进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但在1926年辍学,辗转在无锡、宜兴担任中学教师,1928年还在宜兴中学教书的杨荫浏被任命为“中华圣公会统一赞美诗委员会”成员,参加圣公会的赞美诗编辑工作,同年秋辞去宜兴中学职务开始专门编写赞美诗。1931年编成《颂主诗集》,在教会内部刊印。不久中华基督教会联合中华“六公会”组成“联合圣歌委员会”,杨荫浏亦是32名委员会成员之一。[1] 1936年至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1940年代担任国立音乐院国乐系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亦曾在担任礼乐馆编纂、乐典组主任等职。1945年抗战结束后随国立音乐院前往南京,此时接到哈佛大学去教授中国音乐史的邀请,但认为“脱离了中国音乐的实际环境就无法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和现状”而拒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教授,后来历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与吕骥、李元庆并称音乐研究所的“三驾马车”。此外也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950年暑假和表妹曹安和一起到无锡给阿炳录下了名曲《二泉映月》。[6][7]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被下放到干校。[7] 1980年左右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1984年2月25日在北京病逝。[5]
杨荫浏专攻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与民族音乐研究,做过大量的中国民乐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常说:“中国古代音乐史不能成为‘哑巴’音乐史”。[8]同时他也试图融合中西音乐理论并解决民族音乐古今脱节的现象。在1949年之前,杨荫浏就整理了很多民族音乐书谱,包括《雅音集》、《笛谱》、《箫谱》和《文板十二曲线谱》等,其重要著作《国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纲》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此外,杨荫浏曾师从心理学家刘廷芳、物理学家丁燮林研究声学,为民族乐器与乐律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完成的主要作品为1982年著成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还进行过姜白石词谱译解、古乐器考古与测音研究工作等。晚年总结平生所学得出《管律辨讹》、《三律考》。[5] 中国音乐史在他一代几于大成,杨荫浏自己曾说:“我希望以后的年轻人,不要再去编中国音乐史,你们不可能达到一个我这样的程度,你们应该去搞断代史和专题。”此外,他对中国大陆官方批判邓丽君之举持负面态度,并说道“邓丽君才不是资产阶级呢!交响乐、歌剧才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资产阶级瞧不起邓丽君这样的东西,我们怎么能跟着资产阶级说呢?”“资产阶级是要听交响乐的,听邓丽君歌曲的都是劳动人民”。[7][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