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南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子南君(前113年-大约310年),也叫做卫公。汉武帝时代尊儒术复古后,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封,是中国史上“尊二王备三恪”政策的一部分。
周子南君国(卫公国)一直延续到西晋,约在东晋时期绝封。
缘起
上古封建社会时代,通常是灭其国而不绝其封,故往往在军事胜利后并不断绝该国的继嗣,而是另立新君或者迁望它地,而使其祖宗得以血食祭祀。
秦始皇统一后,停止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虽然对古代朝代设置祭祀,但并没有封地建立宗庙。到了汉武帝时代,因为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兴灭国继绝世”得以有限推行,于是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封周朝之后姬嘉为周子南君,以祭祀周朝先君。
这种制度在后来通称封“二王三恪”之后。
姓氏
司马迁. 周本紀. 史記. [-61].记载汉武帝封姬嘉为周子南君,臣瓒认为姬嘉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为子南氏。祖先是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后来赖魏国之力篡夺国君之位。但颜师古和王先谦都认为姬嘉不是卫国后裔。[1]
沿革
- 周子南君:元鼎四年(前113年)十一月丁卯,姬嘉以周后被封为周子南君,三千户,地在长社,三十里,地位相当于列侯。其孙姬当于地节三年(前67年),因指使家奴杀家丞,被弃市,封国被撤消。
- 周承休侯:元康元年(前65年)三月丙戌,姬当的弟弟姬延年封为周子南君,初元五年(前44年)正月,改封号为周承休侯,位在诸侯王之下,并受赐谥号。
- 周承休公:姬延年的曾孙姬党为周承休侯时,绥和元年爵位升格为周承休公,封地满百里。
- 郑公:元始四年,改为郑公。
- 章牟公:王莽篡位后,改为章牟公(《外戚恩泽侯表》作章牟公《王莽传》作章平公)。
- 周承休公:建武二年(26年),东汉王朝建立后,又被改为周承休公。
- 卫公:建武十三年(37年),改为卫公,位在宋公下,褒成侯上。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朝议,太常上博士刘憙等认为卫公在三恪之数,应降爵为侯[2],但并未施行[3]。
封地
世系
爵号[爵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周子南君 | 无 | 姬嘉 | 前113年-前107年(6年) |
周子南君 | 无 | 姬置 | 前107年-前87年(24年) |
周子南君 | 无 | 姬当 | 前83年-前67年(16年) |
周子南君 | 姬延年 | 前65年-前44年 | |
周承休侯 | 考 | 前44年-前36年 | |
周承休侯 | 质 | 姬安 | 前36年- |
周承休侯 | 釐 | 姬世 | 前23年- |
周承休侯 | 姬党 | 前15年- | |
周承休公 | 前8年- | ||
郑公 | 4年- | ||
章牟公 | 8年- | ||
章牟公 | 姬常 | 14年- | |
周承休公 | 26年- | ||
周承休公 | 姬武 | 29年- | |
卫公 | 37年- |
周子南君姬嘉 | |||||||||||||||||||||
周子南君姬置 | |||||||||||||||||||||
周子南君姬当 | 周子南君 周承休考侯姬延年 | ||||||||||||||||||||
周承休质侯姬安 | |||||||||||||||||||||
周承休釐侯姬世 | |||||||||||||||||||||
周承休侯 周承休公 郑公 章牟公姬党 | |||||||||||||||||||||
章牟公 周承休侯姬常 | |||||||||||||||||||||
周承休侯 卫公姬武 | |||||||||||||||||||||
国相
卫公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长。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