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制国
古代日本基於律令制所設的地方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令制国(日语:令制国/りょうせいこく Ryōseikoku */?),是古代日本基于律令制所设的地方行政机关,或称律令国(日语:律令国/りつりょうこく Ritsuryōkoku */?)。在飞鸟时代到明治时代间,令制国是日本地理区划的基本单位。后来令制国已不复作为行政区名使用,仅作为地理区划名称使用,然而近年来其在地理区划名称的使用上也逐渐被都道府县所取代。

用语
在令制国仍被用作日本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划分的基本单位时,无论是在正式称谓还是民间惯称中,都仅将令制国称为“国”。20世纪时的日本人曾把国称为“旧国”、“旧国名”[注 1]。
“令制国”一词,本是20世纪末日本历史学界用词,自1970年代起便有使用。在日本律令制中,基于令而定的制度被称为“令制”,因此基于令制划分的国就被称为“令制国”。但是“令制国”一词的词义在吉川弘文馆于1984年(昭和59年)2月出版的《国史大辞典 第4卷》中,仍然被收录到“国”一词之中,且没有收录“国”也有“令制国”这一称谓的说明。
令制国的成立
在令制国成立之前,古代日本曾有一段由土著豪族世袭担任的国造治理的“国”和由县主治理的“县”统治的时期。与这两者皆是由地方小领主治理所不同,令制国则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国司治理。
《日本书纪》中,有在大化元年(645年)难波宫推行大化革新之际,向东国派遣国司的记载。在飞鸟京迹中出土的木简削片上,也被发现记载有“伊勢國”“近淡□(海)”等字样,若采信《日本书纪》的记载,便可以推测出日本至少在迁都至藤原京之前,便已成立有一定程度上的令制国。
然而,1967年12月,在出土于藤原京北面外侧护城河的木简上,发现记载有文字“己亥年十月上捄國阿波評松里□”(此处的己亥年为公元699年),为日本历史学界持续多年的郡评论争划下了休止符[注 2],也证实了《日本书纪》中所述的在一些在大化改新中推行的政策,不过是后世的美化之辞。同时也确认了大部分令制国的确切成立时间,应是在大宝元年(701年)制定大宝律令之后。
因此,令制国的最早成立时间应为大化元年(645年)、最晚成立时间则是大宝元年(701年),也有可能是这段期间日本制度阶段性变化的产物。
- 常陆国(常陆国、陆奥国)
- 越国(越前国、越中国、越后国)
- 吉备国(备前国、备中国、备后国)
- 丹波国(丹波国、但马国)
- 凡河内国(河内国、摄津国)
- 筑紫国(筑前国、筑后国)
- 火国(肥前国、肥后国)
- 丰国(丰前国、丰后国)
- 总国(上总国、下总国、安房国)
分割自丹波国、凡河内国、筑紫国、火国、丰国的令制国,一般被认为是直接从原五国领域范围中分割而来。但除此之外的国,则并非是随令制国成立而直接将其分割,而是因各自各异的缘由才在其之上成立后来的令制国。
变迁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