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饰角龙(属名:Coronosaurus)是角龙科尖角龙亚科的一属恐龙,生存年代为晚白垩世坎潘阶中期,化石是两个尸骨层,于1990年代由菲力·柯里在加拿大亚伯达省的老人组所发现。模式种兼唯一种布氏冠饰角龙(Coronosaurus brinkmani)起初于2005年发表为尖角龙属的新种,后续研究质疑两者关联,而于2012年拆分独立成属。属名取自拉丁语的corona(皇冠),意指颈盾顶端特殊的皇冠状角饰。[1][2]
冠饰角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 |
---|---|
头骨模型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角龙科 Ceratopsidae |
亚科: | †尖角龙亚科 Centrosaurinae |
族: | †尖角龙族 Centrosaurini |
属: | †冠饰角龙属 Coronosaurus Ryan, Evans & Shepherd, 2012 |
模式种 | |
布氏冠饰角龙 Coronosaurus brinkmani (Ryan & Russell, 2005 [原为尖角龙的一种])
| |
如同其他角龙科,冠饰角龙头部具有大型颈盾和角,形态为眼睛上方一对小眉角与鼻上的大鼻角,以及颈盾周围不规则的尖刺状颈盾缘骨突,这在角龙科尤其独特。[1]冠饰角龙是中型角龙科,可成长至身长5公尺及体重2吨。[3]冠饰角龙被分类在尖角龙族,是一个包含戟龙、棘面龙、刺丛龙、尖角龙等进阶型尖角龙亚科的演化支。[4]
研究史
在1996到2000年之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菲力·柯里前往亚伯达省南部,在两个尸骨层进行挖掘工作,都是属于腹河群的老人组地层。138号尸骨层的下方14.6公尺,是恐龙公园组地层,也属于范围较大的贝利河群[5]。MRR尸骨层的位置,在138号尸骨层的西南方约180公里处,也是老人组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中坎潘阶,约7650万到7620万年前。两个尸骨层出土的角龙类化石,被送到亚伯达省卓姆赫勒镇的皇家蒂勒尔博物馆,进行化石处理、母岩处理的工作[2]。
在2005年,古生物学家麦可·J·莱恩(Michael J. Ryan)、安东尼·鲁索(Anthony P. Russell)将大部分化石建立为尖角龙属的第二个种,布氏尖角龙(Centrosaurus brinkmani);种名致敬唐纳·布林克曼(Donald Brinkman),其研究对晚白垩世亚伯达的古生态系统有重要贡献。正模标本(编号TMP 2002.68.1)是个大型顶骨,保存了接近完整的中线骨棒、部分的后侧骨棒,左边的第一到第三颈盾缘骨突被保存下来,右边的第一到第二颈盾缘骨突则被部分侵蚀过。顶骨缺少中线骨架的最前缘(顶骨的接触额骨部位),也缺少侧边骨棒(构成头盾眶上孔边缘的细骨棒)。这个顶骨来自于一个接近成年个体。除此之外的较知名标本,还有一个顶骨(编号TMP 2002.68.3)、一个眶后骨(编号TMP 2002.68.10)、一个眶上骨(编号TMP 2002.68.5)[1][2]。
2012年鲁索与同事研究老人组的尖角龙化石时,发现模式种腔盾尖角龙(Centrosaurus apertus)与布氏尖角龙,在种系发生学上并不形成一个单系群,而有拆分的必要。他们将宾克曼尖角龙建立为新属模式种布氏冠饰角龙(Coronosaurus brinkmani)。属名由拉丁文的“皇冠”(corona)与古希腊文的“蜥蜴”(saurus)所构成;王冠指其顶骨形状,周围的颈盾缘骨突使外形貌似皇冠[1]。
描述
冠饰角龙是中型角龙科。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估计身长5公尺及体重2公吨。[3]
冠饰角龙的额角长度接近原始尖角龙亚科,例如亚伯达角龙、恶魔角龙,而额角长度比祖尼角龙、开角龙亚科还短。额角角核成尖金字塔状,在额角的一半位置,额角往两侧大幅弯曲,方向朝向斜侧边,经过眼睛上方。冠饰角龙的顶骨后侧骨棒(头盾的最后缘),延伸出许多小型短骨突,向头盾上方、后方沿伸而出,这额外特征在角龙类中相当独特。研究人员推论,在冠饰角龙的生长过程中,头盾后缘的小型短骨突会逐渐增大、互相连结愈合,形成大型、丛聚式骨突。这些小型短骨突的详细位置,位于接近头盾中线位置,延伸自第一颈盾缘骨突基部,而且紧密排列;第一颈盾缘骨突也是位于头盾后缘,向前延伸、弯曲于头盾大型洞孔上方。这些小型、丛聚式短骨突,有助于稳固第一颈盾缘骨突的基部;而在其他角龙类,相同位置则是单个的第二颈盾缘骨突。研究人员推测,第一颈盾缘骨突的基部位置,应该是原本第二颈盾缘骨突的生长位置。除此之外,冠饰角龙还具有形状特殊的第三颈盾缘骨突,呈钩状、或泪滴状,从头盾后缘延伸而出,朝向后侧方延伸[1]。除了额角与头盾周围的短角,冠饰角龙的其他特征类似尖角龙、戟龙。冠饰角龙的幼年体、亚成年个体,鼻骨未愈合,而成年个体的鼻骨愈合,这种鼻骨的生长变化,相当类似尖角龙。冠饰角龙的鼻角笔直、侧向扁平、末端较钝,鼻角从愈合鼻骨的后半段延伸而出,类似其他尖角龙亚科。所有幼年标本、大部分成年标本的鼻角形状,前侧的弯曲幅度比后侧还大,因此大部分的鼻角是略为朝后弯曲[2]。
分类
在2005年,研究人员根据小范围的种系发生学分析,比较九个物种的17个特征,而将这些化石归类于尖角龙属的第二种。在这份研究中,腔盾尖角龙、布氏尖角龙都是原始尖角龙亚科,而戟龙是厚鼻龙、其他物种的近亲。在2011年,其他古生物学家提出更大范围的种系发生学分析,比较更多物种的54个特征,腔盾尖角龙、戟龙构成一个小型演化支,而宾克曼尖角龙其实是这个演化支的姊妹分类单元,厚鼻龙、其他物种则另外构成一个演化支。根据这个分析结果,尖角龙属的两个种并不是单系群,应该成立其他属[6]。同年的棘面龙命名研究,则采用97个形态上的特征,分析棘面龙的演化位置,发现棘面龙、腔盾尖角龙、布氏尖角龙与戟龙,三者位于演化上的相同分化位置,这个结果也支持布氏尖角龙不是尖角龙属的分类法[7]。在2012年,Anthony P. Russell与其他古生物学家研究老人祖的新发现化石时,引用棘面龙的命名研究,并采用更多特征列入分析。他们发现布氏尖角龙的演化位置,比棘面龙、腔盾尖角龙还要进阶,并是戟龙的姊妹分类单元。根据这个分析结果,他们将布氏尖角龙建立为新属,冠饰角龙属。以下演化树取自2017年研究:[8]
Centrosaurinae |
| |||||||||||||||||||||||||||||||||||||||||||||||||||||||||||||||||||||||||||||||||||||||||||||||||||||||||||||||
古生态学
研究显示老人组的生态环境是海岸平原。[9]冠饰角龙和这些恐龙共享栖地:兽脚类蜥鸟盗龙、惧龙、伤齿龙科、奔龙、西爪龙;角龙科亚伯达角龙、开角龙、准角龙;鸭嘴龙科短冠龙、钩鼻龙、副栉龙、盔龙;奇异龙科亚伯达奔龙;甲龙科刺甲龙。
相关条目
- 角龙类研究史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