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冀东大暴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冀东及热南地区组织起的抗日武装暴动,于1938年7月6日爆发,共计二十万余人参加暴动,十万人组成各种抗日武装,其中共产党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等部共7万人,国民党领导的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第七路军、九路军等部共约3万人。各武装在暴动中攻克了冀东地区的乐亭县、卢龙县、蓟县、宝坻县等大部分城镇,但因为宋时轮等人错估形式,高估了日伪军的实力,决定大部分部队西撤到平西地区整训,仅留有三个八路军支队各数百人与部分抗日联军坚持,在西撤时数万人部队遭到日伪军层层阻击,导致抗联队伍在西撤时减员严重,最后留守在冀东和到达平西的抗联部队仅剩3000余人,坚持下来的部队继续斗争,开辟了冀东游击根据地。
冀东大暴动 | |||||||
---|---|---|---|---|---|---|---|
| |||||||
参战方 | |||||||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冀东抗日联军 冀中地区部队 国民革命军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第七路军、九路军,冀北抗日救国军 |
大日本帝国陆军 日军第110师团 大日本帝国陆军 中国驻屯军一部 大日本帝国陆军 日本宪兵队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属冀东道警防队、民团、警察队等 满洲国 伪满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宋时轮 邓华 李运昌 高志远 洪麟阁 † 陈维藩 † 王文 † | 殷汝耕 | ||||||
兵力 | |||||||
10万余人(共产党所属部队7万余人,国民党及其余地方武装3万余人) |
数千人(日军) 数万人(伪军) | ||||||
伤亡与损失 | |||||||
共产党所属部队共损失6万余人(冀东抗日联军阵亡1万余人,失踪五万余人,八路军第四纵队阵亡5千余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九路军及冀北抗日就国军等部损失约2万人 | 毙、伤、俘、迫使反正日伪军数千人 |
1937年,自从日军南下攻占河北后,八路军进入山西,八路军115师试图进入冀东。1937年3月6日,115师邓华支队由平西向怀柔、顺义、延庆昌平一带发展,扩大区域。4月1日,八路军120师宋时轮支队经集宁、张家口一带,北出龙关、赤峰地区,与邓华支队接近,创造冀热察根据地。6月初,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在平西宛平县杜家庄汇合,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6月8日四纵队由平西的斋堂出发向冀东挺进。1938年2月,中共河北省委与邓华具体商定八路军挺进冀东的路线和暴动的有关事项,中共中央北方局开始准备暴动[1]。
1937年12月,李运昌主持在滦县多余屯召开了冀东十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会上正式通过成立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组建了华北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支队,组建自卫会员15000余人。1938年3月,开滦大罢工爆发,35000名矿工举行五矿同盟大罢工。1938年6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丰润田家湾子召开了军事会议,宣布高志远任冀东抗日联军司令,李运昌、洪麟阁任副司令[1]。下设三路军:洪麟阁兼任一路司令,杨十三任政治主任;李运昌兼任二路司令,胡锡奎任政治主任;高志远兼任三路司令,陈宇寰任副司令。拟建6个总队,任命了各总队的负责人,计划于1938年7月16日在15处起事[1][2]。
之后,挺进冀东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东渡潮白河进入冀热边境,攻克了昌平、兴隆、平谷、蓟县、迁安县城。7月6日,滦县的高培之、李润民、张鹤鸣、张振宇发动当地农民暴动。7月7日岩口镇宣布成立冀东抗日联军第四总队,并占领铁厂镇,随后抵抗日军反扑,攻占兴城镇。随后各地相应暴动。7月14日,苏甦、王建国展开西部暴动;到7月底,蓟县、玉田、遵化一带的暴动队伍已达5000余人,并攻克蓟县县城[1]。7月24日,围攻玉田县城。宝坻县城也被攻克[1]。
1938年8月,八路军四纵队挺进到遵化、迁安、丰润境内;同冀东抗日联军大会师于铁厂镇。八路军四纵队和抗联在三个月,攻克了9座县城[1]。然而因为决策失误,四纵宋时轮等人决定四纵和抗联大部西撤到平西地区,仅留三个支队和部分抗日联军在冀东坚持。部队在西撤途中遭到日伪军层层阻击,加上部分战士思想情绪严重,纪律差,导致抗联部队大部溃散,仅数千人到达平西,暴动受到极大挫折。李运昌等抗联领导人在西撤途中决定东返,与在冀东的留守部队一起坚持斗争。[3]。
1938年7、8两月,在八路军第四纵队配合下,中国共产党在冀东发动了有20万人参加的武装抗日暴动,并组建了拥有10万人枪的冀东抗日联军(1938年7月-1938年10月)。“抗联原计划成立6个总队,结果成立了39个总队,再加上一些独立大队,仅抗联系统就有7万多人的全副武装部队,属于国民党和杂牌军的有3万来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