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共图书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并由公职人员来运作。与专业或学术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影碟租借及图书馆教育。这类的图书馆也会收集与当地地方特色有关的书籍和资讯,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和空间。
公共图书馆主要有五项特色:首先公共图书馆的营运多数由税收支持(虽然主要由地方税收支援,但任何层级的政府都可能会承担营运经费);其次是公共图书馆由一个服务公众利益的委员会主管;其三是公共图书馆公开予社群中所有人;其四是任何图书馆的使用都是自愿的,无人会被强制使用其服务;最后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应该是免费的。[1]
很多国家均有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这项服务亦被视为是建立一个受教育及有文化群体的重要部分。公共图书馆应该与学术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或其他提供特殊服务图书馆区别开来,因为公共图书馆应致力于向大众提供资讯,而非向特定的学院、机构、研究人士服务。公共图书馆亦提供各种服务予不同人群,如给予学前儿童的故事角;宁静的自修、工作空间予学生或者专业人士;推广欣赏读书的读书会等。公共图书馆多数会“出借”书籍或其他材料予借阅者,亦会提供不供出借的参考资料,以及电脑和互联网服务予读者。
当今公共图书馆的形式,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技术和社会演变累积而成的。出版技术如活字印刷术、印刷机、纸张、油墨,以至是出版和发布,改变了资讯的传递方式。冒升的中产阶层对于知识、资讯的渴求非常殷切;商业活动的频繁、新价值意念的出现、人口和识字率的上升亦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使公众接触书本并非近代概念。古罗马人在其浴场的一些干燥房间提供卷轴予浴场的赞助人阅读,这项做法亦慢慢在罗马帝国的不同地区普及,使图书馆得以建立。
在19世纪中叶,关于推动建立由税收支援、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呼声在英国日渐兴盛,马修·巴特尔斯(Matthew Battles)曾经说:
在阶级矛盾和经济惊慌的年代,国内进步的精英阶层发现在平民阶层的生活中缺乏了文化和知识的生活,为此建立公共图书馆的运动遍布英国。[2]
公共图书馆主要由一笔来自教区、教会、学校或者市镇的捐献启动。这些属于社群或者机构的图书馆是当今很多学术或者公共图书馆的基础。[3]
由书商和出版社建立的流通图书馆在18世纪兴起,此类图书馆目的是透过书本以获取利润,这些图书馆主要设置在社群的社区中心内。流通图书馆并不单纯是为了出售书籍,亦会出借书本,并收取一定的租金。这些流动图书馆提供了不同种类的资料,包括日渐受欢迎的小说。虽然这些流动图书馆对于社群相当重要,但是社群中的中产和上层阶级多数看不起这些图书馆,因为流通图书馆的藏品质素参差,而且目的是为了出售。
流动图书馆亦会收取一定的订阅费用,订阅可能会按年、按季或者按月付款,而不期望订阅者购买流动图书馆的股份。如此做法协助一些无法购买购买书本的人可以借阅书本。当时书价不断上升而同时更多书本印制发行,收取订阅费的做法让流动图书馆变得相当受欢迎。第一所流动图书馆由小艾伦·拉姆齐在1725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建立。
流动图书馆并非纯粹的租借机构,而是一个会提供不同商业活动的地方,这些商业活动不一定与印刷品有关。这对于流动图书馆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来自订阅者的收入并不足以维持其运行。作为商业活动,考虑提供不同服务或货物予订阅者是重要的行为。[4]
历史家安条克的亚赫雅曾经指出埃及法蒂玛王朝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996 - 1021年在位)曾经建立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费查阅甚至请抄写员抄录在其公共图书馆里面的馆藏。[5] 然而这个决定和哈基姆其他的决定一样,很快就改变这个政策。[5]
而第一所由社区营运的公共图书馆,则是1447年在义大利切塞纳建立的马拉特斯塔图书馆,该图书馆提供包括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世俗和宗教典籍予公众查阅。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百余年的历史。第一家免费、面向公众的、由政府税收支持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于1848年正式建成使用。到1998年,美国已拥有近9000座公共图书馆。“钢铁大王”、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的捐助,在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早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前后),起了重要的作用。[6]
在中国大陆来说,公共图书馆取决于具体城镇的大小及当地政府的投入,图书馆的状况及藏书量相对会有很大的差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步较晚,总体来说财政投入匮乏,广大人口中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中国大陆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总共3000家公共图书馆中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0.27册。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美国这一比例是2/3,英国是58%。美国每1.3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美国共有近12万个各类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有9445个,大部分在社区乡镇[7]),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德国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8]
据调查,中国大陆“公共图书馆一项,在农村几乎就是空白,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体育设施的缺乏使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非常单调,影响了生活质量。”[9]
中国大陆的公共图书馆大部分是在省、市、县、乡等地域划分的基础上由政府投资建立的,依次分类为: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城市图书馆、教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音乐图书馆、青年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监狱图书馆、工具书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军队图书馆。
中国大陆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1929年由中国科学社建造的“明复图书馆”(现为黄浦区明复图书馆)[10]。杭州图书馆是目前中国大陆对读者开放比例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将近90%的面积接待读者。[11]
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包括1所大会堂公共图书馆、69所分馆和12所流动图书馆,遍布全香港各区,整个图书馆系统馆藏1,490项,另包括报刊、多项多媒体影音资料、唯读光碟数据库、微缩资料及地图[12]。其中总馆——香港中央图书馆藏书230万馀册。部分图书馆还附有学生自修室。
中华民国公共图书馆划分为4个层级,分别是国立公共图书馆(不包括国家图书馆)、直辖市立公共图书馆、县(市)公共图书馆、乡(镇、市、直辖市原住民区)立公共图书馆。
国立公共图书馆有2所,为教育部所属;直辖市立公共图书馆有6所,其中除高雄市立图书馆为独立的行政法人营运外,馀皆由市政府文化局(或教育局)管辖;县(市)级图书馆有16所,皆由县政府(文化处或教育处)或文化局管理;乡(镇、市、区)立图书馆339所,分馆115所,全国公立公共图书馆总共562所(2007年数目)。
2006年馆藏总数2771万册(件、种),其中包括:图书2645万册、期刊4.7万种、报纸4,352种、非书资料96.7万件、电子资源2.6万种、其他21.7万种,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为1万馀人[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