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俄语: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罗马化:Kliment Yefremovich Voroshilov,ⓘ;1881年1月23日(2月4日)—1969年12月2日),前苏联领导人以及政治人物、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1935年),曾于史达林死后出任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7年。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 Климент Ворошилов | |||||||||||||||||||||||||
---|---|---|---|---|---|---|---|---|---|---|---|---|---|---|---|---|---|---|---|---|---|---|---|---|---|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
任期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 | |||||||||||||||||||||||||
苏共总书记 | 尼基塔·赫鲁晓夫 | ||||||||||||||||||||||||
前任 | 尼古拉·什维尔尼克 | ||||||||||||||||||||||||
继任 |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 ||||||||||||||||||||||||
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 | |||||||||||||||||||||||||
任期 1925年11月6日—1934年6月20日 | |||||||||||||||||||||||||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 阿列克谢·李可夫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
前任 | 米哈伊尔·伏龙芝 | ||||||||||||||||||||||||
继任 | 职位改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 | ||||||||||||||||||||||||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 | |||||||||||||||||||||||||
任期 1934年6月20日—1940年5月7日 | |||||||||||||||||||||||||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
前任 | 新职位 | ||||||||||||||||||||||||
继任 | 谢苗·铁木辛哥 | ||||||||||||||||||||||||
第14-21届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正式成员 | |||||||||||||||||||||||||
任期 1926年1月1日—1960年7月16日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利西昌斯克 (今属 乌克兰卢甘斯克州) | 1881年2月4日||||||||||||||||||||||||
逝世 | 1969年12月2日 苏联莫斯科 | (88岁)||||||||||||||||||||||||
民族 | 俄罗斯族 | ||||||||||||||||||||||||
国籍 | 俄罗斯帝国 苏联 |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 | ||||||||||||||||||||||||
获奖 |
| ||||||||||||||||||||||||
签名 | |||||||||||||||||||||||||
军事背景 | |||||||||||||||||||||||||
服役 | 俄罗斯帝国陆军 苏联红军 | ||||||||||||||||||||||||
服役时间 | 1903年-1953年 | ||||||||||||||||||||||||
军衔 | 苏联元帅 | ||||||||||||||||||||||||
指挥 | 列宁格勒军区 莫斯科军区 北高加索军区 苏联红军 | ||||||||||||||||||||||||
参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 波苏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冬季战争 列宁格勒围城战 苏德战争 |
伏罗希洛夫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韦尔赫涅镇(今并入乌克兰卢甘斯克州利西昌斯克)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4月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与终生挚友斯大林结识。
1917年参加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1月,担任彼得格勒委员,与捷尔任斯基一起从事肃反委员会的组织工作。1918年与斯大林参与了察里津战役,因指挥不当遭俄共布中央指责。在1919年3月召开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伏罗希洛夫作为军事反对派的一员遭俄共布中央定罪。因丢失哈尔科夫遭革命法庭起诉。
1921年出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1924年改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25年11月至1934年6月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至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坐镇赤塔设置野战总部。1935年11月,首批荣膺苏联元帅军衔。
1940年起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国防委员会主席,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成立,伏罗希洛夫成为大本营成员。6月30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成立,伏罗希洛夫被任命为委员。7月10日,为了改善和加强对苏联武装力量的领导与指挥,统帅部改组为以斯大林为主席的总统帅部。8月8日,斯大林被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帅部改名为最高统帅部,伏罗希洛夫仍为大本营成员。7月10日,伏罗希洛夫被任命为西北方向总指挥部总司令,统一指挥北方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及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作战。
战后1945年至1947年,伏罗希洛夫前往匈牙利,负责组建匈牙利共产党政权。后历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1953年--1960年),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席团委员。后被赫鲁晓夫打成反党分子。
伏罗希洛夫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8枚,红旗勋章6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他1957年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中共领导人空前热烈的欢迎。逗留广州时,下榻广东迎宾馆的新二号楼[1]。
1969年12月2日,伏罗希洛夫在莫斯科逝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