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
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本美學觀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侘寂(日语:侘び・寂び,平假名:わび・さび)是日本文化中的美学概念(参看日本美学),被认为是一种以接受短暂与不完美为核心的世界观。[2] 这种美学概念有时被描述为一种欣赏本质上“不完美、无常和不完整”的美。[3] 该概念被认为源自佛教的“三法印”等概念。[4] 它普遍存在于日本艺术各种表现形式中。[5][6]
![]() | 此条目可参照日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5月25日) |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文学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4年5月6日) |



在日本文化中,它可以是指一种美学特征,也可以是指一种美学理想。[7] 它一般与阴性、素朴、安静等特质产生连结。[8] “侘”与“寂”原先分指不同概念,但在现代经常被连带称作“侘寂”。[9] 在日本佛教中,“寂”与死亡和涅槃等概念发生连结,并与贫困、简化、孤绝等概念有密切关系。[9]
其特征被认为包含不对称性、粗糙或不规则、素朴、亲密和展现自然的完整性等。
意涵
侘寂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它在日本的审美价值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希腊对于美和完善的理想在西方的地位。[10]如果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内心带来宁静的忧郁和精神向往的感觉,那么它可以说是“侘寂”。[11]侘寂接受生活是复杂的,但崇尚简单。它承认三个简单的事实:没有什么能长存,没有什么是完成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接受这三样事实,就能接受满足是一种成熟的快乐。[12]
文化研究者户仓恒信,他主张将“侘”视为“问如何(How)的对象,而非问什么(What)”的概念。于是在美学范畴里,将不完全与完全的颠覆过程之中,认识主体逐渐产生“侘”的美意识,而“侘”未必存在于外在世界。例如,能够体现“侘”空间,如“茶禅一味”一词,以茶人所建作的“小间茶室”作为代表。在不到两坪的极小空间里,茶人布下颠覆旧与新、劣与优等相对概念的契机。[13]铃木大拙解释“侘”的意义是“简朴”、“非时尚”,不依赖世间诸法(如财富、权力、名誉),但内心体验到最高的价值。[14]千利休孙千宗旦说知“侘”者离贪、暴力、愤怒、怠惰、不安和愚痴,与佛教的戒波罗蜜相应。[15]
日本艺术中的体现
日本艺术受禅宗观念影响。因此在日本艺术作品中,接受事物的缺憾和无常便是一大主题和内涵,可以用“侘寂”概括。例如:
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被视为日本当代文学对于“侘寂”的诠释。
-
萩焼茶碗
-
龙安寺枯山水
-
华道的插花用具
-
日本盆栽
影响
“侘寂”经由各国学者推介,已经成为谈论日本美学时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在全球艺术、科技、媒体和医疗等领域都有影响。
心理健康领域以“侘寂”概念抵消“事事追求完美”的思维[17]。
设计师伦纳德·科伦于1994年所著之《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以英语尝试解释侘寂之概念,将之与西方美学观念并立对比。佩内洛普·格林撰文指出,科伦的著作成为了“铺张浪费的文化在忏悔时的谈资,各路设计师的试金石”[18]。
日本的陶器风格亦影响现代西方制陶工艺,英国陶艺家伯纳德·利奇吸纳许多日本陶艺审美观念,可从其著作《制陶师之书》(A Potter's Book)中窥见一斑。美国设计师约翰·康奈尔亦受侘寂概念影响[19]。反观念主义电影导演杰西·理查兹的作品带有日本风格的侘寂和物哀理念色彩。
敏捷软件和Wiki语言中,开发者以“侘寂”解释其编程是持续不完善的[20]。
2009年3月16日,BBC第4台播出节目《探寻侘寂》("In Search of Wabi Sabi"),摄制组在日本各地旅行,试图以“侘寂”概念了解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主持人马塞尔·塞鲁(Marcel Theroux)在节目开头验证金太郎所著《侘寂生活》(Living Wabi-Sabi)一书中的假设,询问日本街头的民众“如何解释侘寂”;正如金太郎所预测的那样,“他们很可能会给你一个礼貌的耸肩,并解释说,侘寂根本无法解释[21]”。
参见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