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示範性高中,佛山市重點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山市第一中学(英语:Foshan No.1 High School),简称佛山一中、一中、佛一,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佛山市第一中学前身为1913年创办的华英学校,在1955年8月正式定名为佛山市第一中学。在文革期间,学校一度改名为佛山水泵厂中学,之后恢复佛山市第一中学校名。学校现有教学班75个,其中高中班72个(高一、高二和高三各有24个),西藏班(初中)3个,在校学生约3200人。佛山一中是佛山市教育局唯一直属的全寄宿制普通高中,亦是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建筑分为古迹和现代建筑两部分。
现代建筑主要包括行政楼(原高中教学楼)、图书馆楼、主教学楼(原华英楼,西区)、综合楼(东区)、艺术楼(原科学楼)、体育活动中心(新体育馆)、体育馆(旧体育馆)以及三栋学生宿舍(1号楼为西藏部与高一女生宿舍、2号楼为高二高三女生宿舍、3号楼为男生宿舍)。
古迹主要包括老校长楼、旧图书馆楼(又名棺材巷,现为校友联谊中心)、白屋(现为外籍教师宿舍)、红楼(现为女教师午休宿舍)、钟楼(现为校医室)、旧教学楼(现为饭堂职员宿舍)以及旧宿舍楼(现为男教师午休宿舍),均为佛山市人民政府法定古迹。
学校西区原为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址。随着医院后来搬离,学校扩张至西区,但东西两区被文沙北街(旧北街,属公共街道)阻隔。为使师生进出东西校区免于穿越北街,学校于1957年将北街开启一个缺口,路下兴建了一条宽约2米的通道,校内称之为“地道口”,成为沟通两校区的交通要道,存在逾半世纪。每逢就餐时间,千人争过地道口时的跑步声和饭盒响声成为毕业生的回忆。2008年,文沙北街划归佛山一中管理,东西两区直接连通。学校在地道口原址处修建楼梯,并在综合楼与教学楼之间修建天桥,方便师生往来,地道口遂成历史。
1952年后,华英以粤语唱诵的原校歌被取消。现时佛山一中的校歌《走向明天》以普通话唱诵,除前奏及开头致敬华英原校歌外,与后者曲词并无联系。香港华英中学将原佛山华英校歌的首两句歌词修改成“禅山发轫,绵衍龙城”后继续沿用 ,以颂唱出华英“佛山创立,香港复校”的校史。原曲也被谱上新词,用作其他香港循道卫理学校之校歌。
级社源于英国教育重视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及建立学生社团组织的传统,自1935年起,华英男校已开始成立级社,到1954年已设立19个学生组织,女校也设立近10个组织。
级社由同届同学组成,发挥横面联系作用,并筹办谢师宴,毕业聚餐及出版毕业同学录等活动。级社社旗均于每年校庆日展示,以作为薪火相传,延续华英精神。1952年华英由政府接办后,级社被取消,佛山华英最后一届级社年份是1954年。而香港华英继承佛山华英传统,为毕业学生成立级社。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