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百货(英语:Eaton's,法语:Eaton)是加拿大一家已结业的连锁百货公司。伊顿于1869年由爱尔兰裔移民蒂莫西·伊顿在多伦多创办[1],由一家小商店演变成加拿大国内家传户晓的老店,分店遍布全国,曾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零售商及全国第三大雇主[2]。伊顿以优秀的顾客服务见称,其邮购服务也曾经广受欢迎。然而,时移世易,伊顿于20世纪末叶面对日渐艰钜的经营环境,终于在1999年结业[1]。公司资产由西尔斯百货(Sears)收购,当中七家门市继续以伊顿之名营运至2002年改称西尔斯为止[1]。
历史
蒂莫西·伊顿(Timothy Eaton)于1854年从爱尔兰移居加拿大,并于1856年在安大略省圣玛利斯镇开设一家小商店[1]。1869年他出售该店并迁居多伦多,在该市央街夹皇后街处开设一家干货店[1]。铺面面积只有24尺乘60尺[3],而且与当年最旺盛的商业街皇帝街还有好一段距离。该店生意还是逐渐兴旺起来,而原本的铺位亦渐见不敷应用,伊顿遂于1883年将商店迁往十字路口对面另一个更大的铺位[3]。伊顿在加拿大国内首创不二价、送货和退货服务等零售经营手法,并于1884年成为国内首家发行邮购目录的商户[4]。伊顿的楼面面积于1886年扩充至超过5万平方尺,商品部门增至35个,雇员人数增至300人[5]。到了1889年,伊顿的年度营业额已上升至100万加元[6]。
到了1896年,伊顿雇用了2475名员工,总零售面积逾32万平方尺,并于伦敦和巴黎设有采购部门,成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零售商[2]。到了1900年,伊顿的年度营业额已超越纽约的布鲁明黛百货公司和伦敦的哈洛德百货公司,并逼近梅西百货公司[7]。伊顿又从1905年起每年举办户外圣诞老人巡游,成为数代多伦多市民的集体回忆[4]。
伊顿的铺位不断扩展,而数座用作容纳邮购部门和货仓的新大楼亦陆续落成。到了1904年,伊顿每年印刷的邮购目录达致130万本,更接获来自墨西哥、欧洲和亚洲的订单[8]。及至1911年,伊顿多个部门的员工总数达17500人,而及至1919年公司金禧纪念时,伊顿在多伦多市中心多座大楼的总楼面面积已超过60英亩(24万平方米),盘踞皇后西街以北介乎央街和卑街之间的地段,年度营业额则超过1亿2300万元,远超梅西百货[9]。
20世纪初叶,伊顿在加拿大西部的业务主要透过邮购服务进行。当年温尼伯经济增长迅速,并且是通往加拿大西部的主要门户,因此伊顿也考虑过在该市兴建一座货仓来服务加拿大西部的邮购顾客。然而,蒂莫西·伊顿认为从多伦多控制一间位于2100公里以外的分店有所困难,因此除货仓外没有计划在温尼伯增设分店[10]。
蒂莫西的儿子约翰·克莱格·伊顿(John Craig Eaton)后来却成功说服老伊顿改变初衷[10]。公司遂于温尼伯市中心购入地段兴建分店及货仓,而楼高五层的新店于1905年7月15日开幕[8]。新店的生意十分理想,而员工人数更在开张后短短数周由750人增至1200人[8]。大楼于1910年增建三层[8],而及至1919年,伊顿温尼伯分部的总楼面面积达21英亩(8万5千平方米),员工数目达8000人。
蒂莫西·伊顿于1907年去世,其总裁职位由儿子约翰·克莱格·伊顿接任[1]。在约翰的领导下,公司的业绩持续理想,并于1925年购入蒙特娄的古德温百货公司(Goodwin's)[11]。楼高六层的蒙特娄分店于1927年开张,并于1930年增建至九层。集团亦陆续于国内其他城市增设分店,总雇员数目从1924年的17827人上升至1930年的26700人,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全国第三大雇主[11]。在经济大萧条前夕,伊顿在全国拥有47家门市及100家邮购服务中心[12]。集团亦从1909年和1925年起分别在温尼伯和蒙特娄举行圣诞老人巡游[13][14]。伊顿再于1948年透过收购史宾沙百货(Spencer's)进军卑诗省[15]。
集团于1970年代拆卸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总店及其他相连建筑物,并重建成新的多伦多伊顿中心商场。伊顿中心于1977年开幕[1],南起皇后西街,北至登打士西街,而楼高九层的伊顿新总店则置于商场北端。
如北美其他百货公司般,伊顿后来所遇的困境早在1930年代已有迹可寻。连锁专门店和超级市场在那个年代兴起[16],其运作成本远较百货公司为低,其货品售价亦因此较百货公司的价格低廉,为大型百货公司带来竞争[11]。为了抗衡来自廉价折扣店的竞争,伊顿于1972年创立自家的廉价折扣店“Horizons”,但不足数年便已倒闭[16]。
此外,北美过去数十年的市区延伸现象并未为伊顿带来好处。伊顿等百货公司过去一直稳占城市中心的零售市场,但随著有轨电车、地铁和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相继投入服务,大批市民陆续迁至市郊,远离百货公司的传统作业范围[16]。这种情况在私家车普及后尤以为甚,更令百货公司的零售市场占有率逐步让予超级市场、廉价折扣店及新兴的购物中心。与此同时,伊顿的传统竞争对手辛普森百货(Simpson's)从1952年起与美国西尔斯百货合作,在加拿大国内的市郊卫星城镇开设一系列辛普森-西尔斯百货公司分店[17]。伊顿没有立刻跟随辛普森-西尔斯大举进驻市郊,令后者在市郊的市场占有率得以巩固。到了1976年,辛普森-西尔斯的年度营业额已经与伊顿看齐[17]。
伊顿虽然逐步在市郊购物中心开设分店,但这些分店亦只是购物中心云云商户其中之一,并没有以往在市中心般的垄断优势。到了1994年,沃尔玛进军加拿大[17],而以该公司为表表者的所谓“大盒子商户”越来越受顾客欢迎,令伊顿的处境更见堪虞。
另一方面,伊顿于1976年宣布终止旗下的邮购服务[17]。由于邮购目录中不少货品并未于门市发售,有意购买这些货品的顾客只好光顾其他商户[17]。公司又于1983年宣布取消年度多伦多圣诞老人巡游,却招来各界的批评[17]。上述两项举动虽然为集团节省开支,却同时冲淡加国民众对伊顿集团的情意结[17]。
从1991年至1996年间,伊顿的营业额每年下跌约5亿元,到1996年录得约1亿2000万元的税前亏损[1],更于1997年2月27日申请破产保护[18]。债权人于1997年9月通过伊顿的重组方案,让公司退出破产保护[1]。伊顿于1998年6月10日首次上市集资,以每股15元发行1170万份普通股,并于同月30日裁员600人[1]。伊顿于1999年6月宣布关闭五间分店并遣散400名员工,令分店数目降至59间[1]。公司于同年8月20日再度申请破产保护,同月24日进行另一轮裁员行动,其股票同日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停牌,公司并从翌日开始进行清盘大特卖[1]。
1999年9月20日,加拿大西尔斯公司宣布斥资5000万元收购伊顿百货的资产,交易于同年12月30日完成[1]。西尔斯关闭了部分伊顿分店,另一批分店则改以西尔斯名义继续经营,而七家位于大城市中心区和高档商场的伊顿分店则进行重修,并于2000年11月25日以伊顿之名重开,但商标则改为全小楷并省去撇号的“eatons”[1]。改头换面的伊顿分店业绩仍然欠佳,而西尔斯则于2002年2月18日宣布放弃伊顿品牌,并将该七家分店改以西尔斯名义继续营运,伊顿的历史亦正式告终[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